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行腔内隔绝术后(TEVAR)再干预的危险因素。方法与材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192例TBAD患者。分别观察及测量所有TBAD患者术前、术后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主动脉解剖形态特征,结合患者TEVAR术前临床特征及TEVAR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寻找TBAD患者TEVAR术后出现再干预征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信息根据CTA复查及电话随访获得。生存随访时间截止到2020年1月20日。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EVAR术后长期生存的累积率及无再干预征象发生的累积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68例(35.4%)患者TEVAR术后CTA出现再干预征象(再干预组,n=68)。192名患者CTA平均随访时间(30.9±1.42)个月,出现再干预征象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总死亡人数16人,失访22人,总体死亡率9.4%。基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5年无再干预征象发生率51.3%,再干预组5年生存率86.1%,非再干预组5年生存率95.6%。再干预组8年生存率67.2%,非再干预组8年生存率93.8%。经多因素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6个出现再干预征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6.5岁(风险比[HR]=2.26;95%置信区间[95%CI]:1.18-4.34,P=0.014)、术前距左锁骨下动脉15 mm水平主动脉总直径(PreL1D)>38.5 mm(HR=1.91,95%CI:1.16-3.15,P=0.011)、术前腹腔干水平假腔直径(PreL4FD)>17.5 mm(HR=2.71,95%CI:1.53-4.79,P=0.001)、TEVAR 术中中大量即刻内漏(HR=4.37,95%CI:2.04-9.37,P<0.001)、裸支架数量(HR=1.86,95%CI:1.17-2.95,P=0.009)和烟囱术(HR=1.92,95%CI:1.05-3.53,P=0.031)。55名患者含0个独立危险因素,出现再干预征象发生率9.1%(5/55)。68名患者含1个独立危险因素,再干预征象发生率25.0%(17/68)。52名患者含2个独立危险因素,再干预征象发生率57.7%(30/52)。13名患者含3个独立危险因素,再干预征象发生率92.3%(12/13)。4名患者含4个独立危险因素,再干预征象发生率100%(4/4)。含2个或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再干预征象的发生率66.7%,含有1个或0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再干预征象的发生率17.9%,且危险因素的个数与再干预征象的发生率呈正相关(46/69 vs.22/123;P<0.001,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 P<0.001)。结论年龄>66.5岁、术前距左锁骨下动脉15 mm水平主动脉总直径(PreL1D)>38.5 mm、腹腔干水平假腔直径(PreL4FD)>17.5 mm、TEVAR 术中中大量即刻内漏、裸支架数量及烟囱术是TBAD患者行TEVAR术后CTA出现再干预征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危险因素个数增加,再干预征象发生率逐步增加。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TEVAR术合适的病例的选择,当合并2个或及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行TEVAR术后,应制定更加密切、合理的监测管理方案,尽早识别再干预征象的出现,早期干预,减少主动脉破裂及死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