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术后发热相关因素,进一步评价mPCNL手术的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515例肾结石或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实施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术中用生理盐水(NS)作为灌注液,灌注速度<200ml/min。灌注时定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术后常规行结石化学定性分析。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后发热与结石负荷大小、肾脏积水程度、手术灌注时间、结石成分等相关。感染性结石组与非感染性结石组比较,以T≥38℃定义为发热时,两组术后发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T≥38.5℃定义为发热时,两组术后发热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结石清除率有统计学差异。随着术中灌注时间的延长,患者术后发生发热的机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性结石组和非感染性结石组在同一灌注时段(<60min,60-9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P没有随手术时间进行性增高趋势,但各时间点MAP与灌注前5分钟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课题通过对515例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手术前后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后发热与结石负荷大小、肾脏积水程度、手术灌注时间、结石成分等相关。2.随着手术时间(灌注时间)的延长,术后发热发生率逐渐升高,感染性结石组和非感染性结石组在同一灌注时段(<60min,60-9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期手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保证病人的安全。3.对于液体代偿功能正常者,一定量的液体吸收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明显紊乱而导致液体吸收综合征的发生。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常规监测MAP不能准确反映灌注的吸收情况。【目的】分析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否减少术前为清洁尿、行PCNL患者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在MEDLINE(1979.01-2009.12)、EMBASE(1988.01-2009.12)、Cochrane Collaboration Reviews(1993.01-2009.12)、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1979-2009.12)、CNKI数字图书馆(1979.01-2009.12)进行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RCT)的检索,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随机对照实验27篇,排除22篇,符合纳入标准5篇进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清洁尿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显著降低PCNL术后1周内菌尿和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其RR值及其95%CI分别为0.47 (95% CI 0.35 to 0.63),0.65(95% CI 0.45 to 0.92)。头孢噻肟,氟哌酸,左氧氟沙星均能明显降低PCNL术后发生菌尿的危险,各疗程抗生素均能明显降低PCNL术后菌尿的危险。【结论】Meta分析提示:(1)术前为清洁尿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够减少PCNL术后菌尿和发热的发生率,但不能减少菌血症的发生率。(2)头孢噻肟,氟哌酸,左氧氟沙星均能明显降低PCNL术后发生菌尿的危险,各疗程抗生素均能明显降低PCNL术后菌尿的危险,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药敏等情况。(3)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应比较不同类型、剂量、给药方式等对术后感染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应包括药物长期副作用观察、成本-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