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进行考察:一是探索周遍性主语句、“连”字句、疑问句及其回答句这几种特殊句式中的焦点性质,这可以看作是如何用特殊句式表达“对比焦点”;二是探讨汉语中几个非常特殊的焦点敏感算子——“才、就、都1、都2”的焦点关联特征和语义解释机制,这可以看作是如何用焦点敏感表达式表达“语义焦点”。既有焦点理论关于“对比焦点”的焦点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典型的对比焦点”,如英语中的cleft construction(分裂句)、only-phrase(only短语),汉语中由“是”标记的对比焦点等等,而忽略了“非典型的对比焦点”,如汉语中的周遍性主语、“连”字句中的“连”后NP、疑问成分及其回答等。在把对比焦点的语义值分解为参照项、对比项和对比域三个元素的基础上,我们考察了“非典型的对比焦点”与“典型的对比焦点”在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显示汉语中的周遍性主语、“连”字句中的“连”后NP、疑问成分及其回答也是“对比焦点”,不过典型的对比焦点是“显性对比”,而非典型的对比焦点则是“隐性对比”。前期焦点关联理论更关注的是焦点敏感算子的共性,而忽略了它们的个性。通常是把焦点敏感现象当作一种内部统一的现象看待,并运用或寻求运用一套相同的机制对其进行解释。在汉语学界本文首次借鉴Beaver & Clark提出的语义敏感、语用敏感的理论,考察了汉语焦点敏感算子“才、就、都”的语义解释机制及其关联特征。由此,也首次揭示出一个以往焦点关联理论从未注意到的“焦点敏感算子原位关联”现象:当焦点敏感算子自身负载焦点重音——原位关联时,同非原位关联相比,有些焦点敏感算子(如:“才、就”)表现出语义、甚至语用的差异;而学界最常提及的焦点敏感算子“只(only)”、“总是(always)”、“通常(usually)”等,在原位关联时表示的语法意义却不发生变化。按照既有焦点关联理论,焦点位置改变后,句子的真值条件会发生变化。但是,“只(only)”、“总是(always)”、“通常(usually)”、“都1”等所在的句子,其真值条件在原位关联时与非原位关联时是相同的。另外,在运用焦点关联理论探索了“才、就、都”的意义后,我们也发现由此可以得到对它们更为详尽、准确的解释。本文一共五个章节,除了第一章、绪论,第五章、结语,主体内容是:第二章、现代汉语对比焦点的隐性表达,第三章、“才、就”的语义解释及其焦点关联特征,第四章、“都”的语义解释及其焦点关联特征。第一章绪论,介绍焦点、焦点表现手段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本文的选题主旨、理论方法,以及信息、信息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焦点、信息焦点、对比焦点、语义焦点等相关概念;第二章考察“非典型的对比焦点”与“典型的对比焦点”在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显示汉语中的周遍性主语、“连”字句中的“连”后NP、疑问成分及其回答也是“对比焦点”,不过典型的对比焦点是“显性对比”,而非典型的对比焦点则是“隐性对比”;第三章考察焦点敏感算子“才”、“就”的语义解释机制及其焦点关联特征,发现它们不仅通常不能同包含焦点敏感算子“只”的表达式共用相同的解释机制,而且它们还以不同的语法意义关联三种不同方位(前向、原位、后向)的焦点,也就是说,它们的不同语法意义也不能共用相同的解释机制。在三分结构的限定部分,它们通常要映射进同预期比较的预设内容,少数要映射进词项的内容。而且“才”和“就”关联的焦点,甚至少数还不具有“穷尽性”。第四章考察焦点敏感算子“都1”、“都2”的语义解释机制及其焦点关联特征,发现它们在焦点关联特征、语义解释机制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都1”可以自身负载焦点重音,实现焦点的原位关联,因此可以前向、原位、后向关联焦点,其焦点敏感表达式属于语义敏感,都可以按照常规的三分结构进行解释,而不需要在限定部分映射预设等其它内容;“都2”必须强制性轻读,不能实现焦点的原位关联,因此只能前向、后向关联焦点,其焦点敏感表达式属于语用敏感,在用三分结构进行解释时,需要在限定部分映射预设等语用信息。第五章结语,说明本课题研究体会,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焦点理论”对语言的观察采用的是一种“复合体”的(包括音系、句法、语义、语用)、“立体”的视角。通过对焦点表现手段的研究,我们希望对语言现象能做出更精确的描写,并且给予更接近语言事实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