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和乙琥胺对匹罗卡品诱导颞叶癫痫模型的行为学,电生理以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1)慢性癫痫模型制备:成年雌性Wistar大鼠50只,体重180g-220g,氯化锂3mmol/kg腹腔注射,18-24小时后首剂腹腔注射匹罗卡品30mg/kg,30分钟后如无Ⅳ级以上发作,可每隔15分钟注射10mg/kg追加剂量,直至出现Ⅳ级以上无明显间歇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实验动物痫性发作分级评价标准采用Racine (1972年)分级标准选取发作级别为Ⅳ级或Ⅳ级以上者,SE持续60分钟后注射地西泮10mg/kg终止发作,终止发作后存活者视为造模成功。造模后大鼠于15天后会出现自发性癫痫反复发作(spontaneous recurrent epileptic seizure, SRS)。(2)实验分组: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拉莫三嗪低剂量组(10mg/kg)、拉莫三嗪高剂量组(20mg/kg)、乙琥胺低剂量组(25mg/kg)、乙琥胺高剂量组(50mg/kg)。(3)行为学观察:采用视频监测大鼠24h活动,记录大鼠出现SRS后4周的癫痫发作情况(发作强度和发作次数)。(4)电生理活动记录:在SE后45d进行脑电图采集并记录。(5)Timm组织化学染色:大鼠SE后45天,对海马组织进行Timm染色,观察海马颗粒细胞齿状回及CA3区苔藓纤维发芽情况。(6)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拉莫三嗪高、低剂量可以有效地减少自发性癫痫发作次数,尤以高剂量组效果显著。拉莫三嗪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同样有统计学差别(p<0.05);乙琥胺各组不能有效减少自发性癫痫反复发作,高低剂量间无明显差异。乙琥胺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05)。(2)拉莫三嗪各组均能改善慢性期脑电图表现(减少尖波、棘波的频率和降低痫性波的波幅),尤以高剂量改善明显;乙琥胺各组均不能减少脑电图棘尖波的频率和降低波幅,高低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别。(3)拉莫三嗪高、低剂量可以抑制齿状回及CA3区苔藓纤维发芽,尤以高剂量组效果显著。拉莫三嗪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同样有统计学差别(p<0.05);乙琥胺高低剂量组不能抑制齿状回及CA3区苔藓纤维发芽,高低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别。乙琥胺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拉莫三嗪可以预防匹罗卡品诱导的颞叶癫痫发生,减少慢性期SRS次数,改善脑电图,抑制苔藓纤维发芽。(2)乙琥胺不能预防匹罗卡品诱导的颞叶癫痫发生,不能减少慢性期SRS次数,不能改善脑电图以及抑制苔藓纤维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