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实验动物研究,初步探讨下腔静脉狭窄扩张后的管壁生物力学特征的改变,推测再狭窄的可能机制。同时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其优缺点。 材料和方法 成年雄性草狗18条,分成3组,每组6条。将全部实验动物以同样方式制作下腔静脉狭窄模型。经腹部前路手术,直视下缩窄一段下腔静脉。完成后普食喂养2-5周,行DSA下腔静脉造影、CT及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腔静脉检查,以确定狭窄及其程度,并监测静脉血压变化。 狭窄确定后,行下腔静脉狭窄段球囊扩张术,管径至正常大小血流无阻碍。随机测一组此时的静脉压、管径、壁厚做为对照。 3组实验狗普食喂养,分别在扩张后的1、3、5周,再次行DSA下腔静脉造影,CT下腔静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腔静脉检查,测量静脉管径、壁厚并监测静脉血压变化。通过公式计算静脉管壁所受周向张力和平均张力。 分析不同影像手段的检查结果,比较其优缺点。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检查后处死实验犬,将下腔静脉狭窄段游离固定,做病理切片,观察各狭窄段及前后段管壁的细胞成分的变化,管壁内膜和外膜的不同表现。 结果所有18例实验动物经DSA证实均有明显狭窄,狭窄度30%一65%,平均45%,18例静脉狭窄模型制作成功。 球囊扩张后1、3、5周,扩张段静脉压随时间逐渐升高(P<0.01),静脉内径随时间逐渐缩小(P<0.01),管壁亦逐渐增厚(P<0.01),由公式计算得静脉壁周向张力逐渐减少(P<0.01)。平均张力逐渐降低,一周组193士3.3,三周组15.6士2.1,五周组15.2士2.0,对照组10.5士1.3,各组间经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异,再经过两两比较,显示3个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明显,一周组与三周组、五周组之间差异明显,三周组与五周组间差异不显著。 病理切片显示一周组静脉管腔狭窄不明显,管壁增厚不明显。三周和五周组再狭窄明显和管壁增厚明显,尤其五周组更明显;壁厚以外膜炎性反应为主,内膜面可见少量血检和机化。 18例DSA造影显示狭窄静脉的长度、形态及侧支循环较满意,尤其五周组侧支循环丰富;但是对管壁的厚薄、外膜结构不能显示;且普通DSA仅为单平面造影,3例旋转DSA显示空间结构更好;超声多普勒观察血流和狭窄及壁厚较佳,但侧支显示不理想,宏观形态不满意;当CT、DSA尚未确定有狭窄;超声已经能观察到部分血流改变;CT能较好的显示狭窄及管壁改变,多平面成像和三维立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体成像从多角度显示狭窄静脉及其管壁。 结论通过实验动物检测和病理对照分析,发现静脉管壁厚度尤其外膜的变化是狭窄的主要因素,推测局限性炎症是静脉良性狭窄的主要原因。同时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灵活运用,尤其CT、DSA结合超声多普勒检查,是观察和发现再狭窄的较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