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开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强化探究的意识,培养探究的能力。而“猜想与假设”恰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也是在课改中较难攻关和实现突破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研究,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着眼点。从现阶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来看,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普遍较差。在化学探究教学中,国内外学者对探究式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有关“猜想与假设”的探究性环节,往往是具体方案设计,很少从根本上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探究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化学学科与教学特点,从经验总结和理论运用上,总结出猜想与假设的6个品质:批判性、预测性和猜测性、多样性、合理性、可检验性和创造性,建构了猜想与假设的教学程序,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1)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情感,让学生乐于猜想。(2)指导方法,让学生善于猜想与假设。(3)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打好猜想与假设的知识与能力基础。(4)强化化学变化本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合理性品质。(5)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多样性品质。(6)在化学探究学习活动,尤其是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培养。(7)通过合作学习培养。(8)指导学生强化元认知调控,提高假设的质量。在上述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柳州市第三中学的高一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研究,并通过4个教学案例说明实施的情况。对实验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猜想与假设能力培养策略的实验班,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优于对比班学生,且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学习成绩、化学学习兴趣方面也优于进行传统教学的对比班,且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学生访谈,进行质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构建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和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