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热缺血再灌注对小肠移植物的影响及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肠粘膜损伤、修复与再生的机制和规律,探讨小肠移植物获取过程中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参与因素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近交系大鼠异位小肠移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按热缺血时间的不同分为5组,即W0(热缺血0分钟)组、W15(热缺血15分钟)组、W30(热缺血30分钟)组、W60(热缺血60分钟)组、W120(热缺血120分钟)组,每组6只大鼠,分别于移植术后第1天、3天、7天自髂外静脉取血,测定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同期自造瘘口获取移植小肠标本,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技术测定小肠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转录水平;观察受体大鼠及移植物的生存率。 结果:1.在移植术后第1天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再灌注后小肠粘膜组织学评分有逐渐增高的趋势。2.在移植术后第7天,各热缺血组小肠粘膜组织形态恢复不良,但组织学评分趋于一致,热缺血组间在术后第1天的差异消失,与非热缺血组之间的差异变得更加显著。3.在移植术后第1天,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ET-1、NO、MDA、ICAM-1有增高趋势,而SOD、NO/ET-1则有降低趋势;这种差异在移植术后第3天消失。4.ET-1/NO与Chiu小肠粘膜组织学评分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论:1.15分钟~120分钟范围内,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对大鼠移植小肠再灌注后肠粘膜的损伤逐渐加重,但热缺血时间对移植后小肠粘膜修复与再生无明显影响;2.在上述时间段内,移植小肠的肠粘膜形态明显修复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在移植术后第3天出现,但至第7天尚未达到完全修复;3 .ET一1、NO、SOD、MDA、IcAM一1参与了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变化;4.移植术后早期NO尼T一1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监测机体内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预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