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考察无机悬浮颗粒体系的混凝过程,研究絮凝体的构造特征,本文通过PDA2000对无机悬浮体系的混凝进行光学在线监测,运用电视显微摄像仪对絮凝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胶体颗粒碰撞机制及混凝动力学作了初步探讨。 实验结果表明:无机悬浮颗粒体系的最佳混凝pH值在7~8之间,在硫酸铝和PAC混凝剂条件下的最佳投药量分别为1.875mgAl/L和1.5mgAl/L,两者对浊度都能达到90%左右的去除。硫酸铝和PAC情况下的混凝机理没有本质差别,在低投药量时,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是主要的混凝机理,在高投药量条件下,则是卷扫絮凝起主导作用。 通过对混凝过程的在线监测和对PDA输出信号FI曲线的数学解析表明:FI曲线综合反映了悬浊液中胶体颗粒浓度和颗粒粒径,混凝剂种类和投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FI曲线形状,FI曲线的特征值与絮凝体平均粒径和浊度去除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在振幅最大处,浊度去除率达到最高,絮体平均粒径最大,该条件下对应的投药量为最佳投药量。 对絮凝体形态分析表明:絮凝体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都随搅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随着投药量的增大,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较小,但絮凝体平均粒径显著增加;当投药量过高时,网扫絮凝作用下的絮体结构松散,抗剪切能力差,具有较小的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在PAC条件下形成的絮凝体最大粒径达到0.45mm,分形维数在1.65左右;而在硫酸铝条件下絮凝体最大粒径为0.3mm,分形维数在1.7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