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但是对于饮食文化的记载典籍却相对较少。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地区是研究明代饮食文化较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明代初期百废待兴,民间饮食也比较质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食物原料、贮藏方式、主流菜式、小吃零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饮食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明代社会的富庶。到了明中后期,民间饮食文化稳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几个新气象:一是诸如玉米、马铃薯、胡椒等新作物的传入,为中华美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餐饮业也开始兴起;三是食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由尚俭到逐奢和由果腹到养生。这三个变化都是基于物质文明的极大繁荣,体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细化到南京的民间饮食,也充分反映了上述情况。明代民间饮食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繁盛的景况,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浓,物质的丰富为人们的花样饮食提供了先决条件;政治上留都地位的确立,从客观上为饮食文化含义的丰富提供了人才保障。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条件,才促使一部分士大夫的眼光下移,更多地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还有一部分则更多追求享乐纵欲,追求放纵自我,从而带动这种风气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