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民经济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农业始终牢牢地占据着基础地位。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国家对“三农”问题一直持高度重视的态度,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使农业农村发展跃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业是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生产同时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仅仅依靠其自身的积累很难得到有效地发展。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民生活贫困及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等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财政支农仍然存在着投入规模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效益低以及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需要依靠财政支农支出这一重要手段来保护和支持农业,这将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具体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创新点和不足等。第二部分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首先对支农支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支农支出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一般按照大、中、小三个口径来划分,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和概念上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对支农支出的口径进行明确和统一。其次,本章阐述了财政支农支出的理论依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农业本身存在的外部性和弱质性决定了农业需要靠政府财政的扶持,同时从现实角度分析,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政府需要对农业给予大力的支持。第三章首先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归纳,然后从规模、结构、效率三个维度对财政支农支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得出如下结论:从规模上看,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总体呈稳定增长的上升趋势,而相对规模却是有平稳波动但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过低,这些情况说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尚未摆脱发展中的状态,因此政府加强农业扶持力度的任务迫在眉睫。从结构上看,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不合理,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比重过高,给各级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偏向于大中型项目建设,而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型基础设施投入比重较低,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不仅规模很小,比重也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较地方政府而言,我国中央政府财政承担的财政支农职责偏小,不利于支农支出的稳定。从效率上看,我国财政支农的产出效率整体上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产出弹性系数波动较大,这说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非常低且不稳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四章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农支出的特点,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支农经验,并结合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实际情况,得出有利于改善我国支农支出的启示。第五章是对策建议部分,基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和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改善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对策建议:我国政府需要着手建立和健全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法律体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实现支农支出责任与财力的基本匹配,从而确保支农支出规模持续增长、支农支出结构优化调整及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