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减少,政府在这一巨大成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反贫困力度和强度的加大,深入解决贫困问题的难度也在加大,以往的扶贫方式所显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无法满足新阶段的扶贫要求。非政府组织20世纪末开始在中国兴起,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已经在我国的环保、扶贫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公民社会(第三部门)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社会需要非政府组织的成长与发展以补充市场与政府管理的不足,完善公共服务的缺陷。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事务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一些地区的扶贫工作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已经有了合作的尝试。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弥补我国当前学术界对本土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进行扶贫,以及二者扶贫协作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将社会学的跟踪调查、半结构访谈、评分法等方法与经济学的分析手段相结合,经过实地参与非政府组织所承担的项目执行与管理,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分析获得了一些客观的结论,发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问题。在梳理了前人在经济学领域有关非政府组织及其与政府合作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明确本文所要运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及内容。在四川通江县实地调研,掌握了当地的贫困基本状况以及政府和草根组织的扶贫工作的内容、扶贫资源来源、使用和分配;运用静态博弈框架分析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内在机理,并以通江县实际运行的案例加以证明;通过对三个NGO扶贫项目村的入户访谈,整理分析了所研究的扶贫项目的瞄定准确率、项目的投入实际状况,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测度了项目对农户的生产结构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项目受益户对项目的综合评价客观地验证项目实际产生的效果;得出了项目在社区关系的改善、文化促进上的作用明显,政府参与的效果喜忧参半。最后建议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完善我国当前公共服务的不足;非政府组织也要从各个方面加强的自身能力促进机制完善;并从农村基层的实际出发,提出转移扶贫工作的重心到农村软件建设的观点;由本文的研究结论出发,结合政府管理改革的趋势,建议以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作为两个参与主体建立NGO执行、政府监督型的协作参与扶贫模式,改进扶贫项目的设计、正确定位角色、提高扶贫效率。这篇文章希冀能为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选择协作路径、制定扶贫策略、改进扶贫工作效率等方面做参考;为其他学者对扶贫、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作参考,以起到“抛砖引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