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强化与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渠道;从微观角度看,“走出去”战略是企业生产经营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进行国际竞争,求得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尤其是中国现阶段,改革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为获得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企业必须开始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理论上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已经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在全球市场上优化配置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可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走出去”过程步履艰难,未能达到应有的成效。
本文以中国“走出去”战略研究为题,在清晰界定“走出去”战略概念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管理理论,分别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性及其现状和原因、历史沿革、战略环境及总体对策、“走出去”的基本模式、“走出去”的战略步骤、“走出去”的战略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分析认为,“走出去”是指中国政府或者企业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获取发展条件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走出去”战略是指中国政府或者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实施的系统的方略和措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主体是中国政府或者企业,客体是国际市场,目标是获取发展条件和持续竞争优势,方式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中国“走出去”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走出去”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微观主体是企业,不过政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本文提出了SWoT-PEST分析模式,且利用该分析模式对中国“走出去”的战略环境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最后分析指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应该紧紧抓住和平和共赢两大主题,以和平发展和和谐共赢这两大战略作为作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对策。
本文对“走出去”的贸易、契约和投资三种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的“走出去”模式及其具体方式。
本文分析指出,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走出去”最终影响将分别取决于其对贸易模式、契约模式和投资模式的影响程度,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走出去”最终影响将需要引入大量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才能根据具体的自由贸易区给出具体的结论。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贸易式“走出去”模式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契约式“走出去”模式具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投资式“走出去”模式的正向作用相对较小。本文最后指出,要有效解决现阶段中国“走出去”战略未达到预期目的这一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制度创新。对于各类企业而言,应力求建立起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激励企业“走出去”的新的制度安排。政府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其任务就是完善各种宏观制度安排,促进所有“走出去”企业降低交易费用,避免政府角色的越位、缺位与错位。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
1)明确界定中国“走出去”及其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概念,且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
2)提出SWOT-PEST分析模式,且利用该分析模式对中国“走出去”的战略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
3)提出“走出去”和谐共赢的概念。本文认为,“走出去”和谐共赢的内涵在于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与共生理念揉合起来,就是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做到“合而不同”,这要求中国各类“走出去”的企业通过采取足够的措施与当地企业与行业协会、政府和居民实现和谐、互利共赢的关系;
4)对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走出去”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该理论分析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走出去”最终影响将需要引入大量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才能根据具体的自由贸易区给出具体的结论。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进行的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贸易式“走出去”模式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契约式“走出去”模式具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投资式“走出去”模式的正向作用相对较小;
5)对中国现阶段“走出去”战略未达到预期目的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制度创新,然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对“走出去”的相关制度创新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