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我国是结核病高流行国家之一,也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的国家。近年来,结核杆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越来越多,临床上常见到这类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伤的案例。本研究旨在探讨HBsAg阳性的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期望对其治疗提供线索,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需要抗结核治疗的HBsAg阳性的结核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基线/发生肝损伤或随访终点时的辅助检查指标、抗结核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时机及方案、肝损伤持续时间、生存状态等信息,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6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7例(80.21%),女性19例(19.79%),平均年龄(43.06±14.44)岁。肝损伤发生率为45.83%(44/96),肝衰竭发生率为18.75%(18/96),死亡患者7例(7.29%)。临床特点如下:(1)低蛋白血症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67.74%vs35.38%;P=0.003)和肝衰竭的发生率(35.48%vs10.77%,P=0.004)较高。(2)HRZ抗结核治疗方案比HR抗结核治疗方案发生肝衰竭的风险增大(25.37%vs 3.45%,P=0.012),可能会增加肝损伤的发生率(52.24%vs31.03%,P=0.056)。(3)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能降低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发生率(11.36%vs75.00%,P<0.001)和肝衰竭发生率(2.27%vs32.69%,P<0.001),可显著降低肝损伤持续的时间(37.00±8.52vs69.34±33.41,P<0.001)。(4)抗乙肝病毒治疗方案中ETV组的病死率低于LAM+ADV组(3.57%vs33.33%,P=0.004)。(5)通过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和肝衰竭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是减少肝损伤、预防肝衰竭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18,95%CI:0.004-0.090,P<0.001;OR=0.058,95%CI:0.007-0.490,P=0.009),低蛋白血症是肝损伤、肝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60,95%CI:1.931-47.320,P=0.006;OR=4.833,95%CI:1.345-17.362,P=0.016)。(6)通过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高龄、低蛋白血症、未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生存率较低,预后不佳。研究结论低蛋白血症是HBsAg阳性的结核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和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是减少肝损伤、预防肝衰竭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对于高龄、低蛋白血症、未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严重损害的HBsAg阳性的结核患者生存率较低,预后不佳,应加强该类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监测,尽量避免联合应用肝损伤发生率高的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建议抗结核治疗同时应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