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普惠金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开创了普惠金融数字化的新型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便利性和可得性,让城乡居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金融体系当中,获得所需的金融资源。我国政府一直强调机会均等和分配公平,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复杂的经济形势导致其难以真正实现,城乡金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一直是我国政府密切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而数字普惠金融弥补了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的不足,扩大了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并起到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的作用。因此,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能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契机。为了验证这一推断,本文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现实背景,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研究出发,本文详细阐述了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理论、金融包容性增长理论及收入分配理论,从中总结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分别是降低门槛效应、缓解排除效应、减贫效应三个直接影响机制和以经济增长作为传导中介的间接影响机制,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后,本文全面介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把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在这一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一个较为突出的成就在于互联网对于支付领域模式的改良和创新。第二阶段是技术驱动金融服务的创新,新的数字普惠模式是依托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更大范围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创新,而且都是具备实际可以落地的场景来进行支撑的。同时,本文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所以存在,其本质原因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城乡地区不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化导向。后来,我国政府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措施缓解了这个现象,近年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都保持着缩小的趋势。此外,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省际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于是本文推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推论是否正确,本文选取2011-2015年期间的相关数据,将城乡收入差距比作为被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水平、财政支出比率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运用这七个指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从国家层面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区域性层面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也表现出了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正效应,而在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这一效应并不明显。所以,除了西部地区,其他地区的检验结论都与本文的推论相一致。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弱、数字支持程度较低、金融服务落后等原因,暂时没有将数字金融模式的普惠性充分体现出来。最后,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衡化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第一,我国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在合格的数据传输质量基础上,提供给农村消费群体真正能够长期负担的网络数据服务;第二,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产品,让广大的农村居民感受到数字金融服务的高效与便利;第三,应建设适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新一代征信系统,以便于向农村居民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第四,需推动数字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升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的认知能力;第五,要积极发挥其他相关因素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共同作用,助力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