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找工作难”已成了中央到地方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问题。学生离开了校门,问题就被推向了社会,而让社会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招了。为此,许多大学,包括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纷纷开出“职业教育”课程,以给予学生职业选择的指导,甚至还提倡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零工资干活”,以解决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 本文认为,这些建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难题。试想,当一个大学生已经进入了某个大学的某个专业,他所学的课程及实习都是围绕某个专业方向而设定的。他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还能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吗?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应从小接受“创业教育”或“就业教育”,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贯穿小学、初中和高中。孩子在进行社会实践后,能够更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经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孩子们不断修正自己的梦想,不断地体会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不断寻找自己努力的突破口。到了他高中时期选择文理专业时,他并不会茫然;到他考大学时他会奋力拼搏,因为这是他能否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所在。进了大学以后,学生学习并不脱离社会实践,他的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都将为他踏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经过如此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学生,他大学毕业后能找不到工作吗? 也许您会觉得笔者太天真了、太理想化了,可要知道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走这条道路培养孩子的。美国的大学生比例占青年人数的70%以上,而我国到现在,青年上大学的比率才基本达到10%,“大学生过剩”从何谈起呢?美国取之不尽的就业渠道并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创业教育”及“就业教育”、学习与社会相结合的成果。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实施“创业教育”,首先要改革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机制,还要改革应试教育,让素质教育大放光彩。为了使人才适合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趋势,中小学校还要大力加强双语教学,以培养国际通用人才,为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