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问题研究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liuyongqiang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生态城市建设已由单纯的追求环境优美转向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城市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支持。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有助于协调好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发展的关系,对探索既能体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融合,又能满足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经济、环境非协调、非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瓶颈,本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在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界定了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探讨了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模式、运行机制及支撑体系,探寻一种在生态城市框架下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并对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两者之间是强正相关的关系,这将有助于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如下:首先,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对象,即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问题。其次,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与产业集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工业环境污染和工业能源问题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并构建了基于生态城市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环境”复合系统模型。再次,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结合国内外生态王业园区建设的实例介绍了四种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运作模式,并对丹麦卡伦堡和贵港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利用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模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议。最后,构建了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支持体系,从微观支持体系和宏观支持体系两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促进生态王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我国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之间具有极高的相互关联和促进性,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在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方面具有传统产业集聚无可比拟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为基础,从构建微观支持体系和宏观支持体系两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少泽放血结合针刺疗法对乳腺小叶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观察于2007.4-2007.10,在南方医院和天沛诊疗中心(香港)、天佑堂(香港)和日光诊疗中心(香港)等中医诊所
《素问》中包含着深奥精密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的思想来源、形成过程、构架模式,以及在整个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价值,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阐发。阴阳和五行这两种学说虽然在《
生态位是系统单元与周边环境作用后所形成的位置、关系和功能。基于主题公园客源结构的空间特征,本文引入生态位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珠三角主题公园目前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方向
国家紧急状态危及国家生命,为此,国家政府需要动用紧急权力,克减个人人权,以挽救国家免于覆灭。在这一过程中,行政权力急剧扩张,触及个人权利的各个层面,并因此而打破常态下
正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北岸,总面积1903km2,其中耕地面积15.33万hm2,总人口82万人,农业人口68万人,人均耕地超过0.2hm2。近年来,正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定花生主导
"随着环保政策的趋紧,印染环保转型明显加快,‘科技、时尚、绿色’正成为这个行业的新标签。所以近年来数码印花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为行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作为专业的
红没药醇和姜醇的抗炎活性已经逐渐被世界公认。红没药醇和姜醇分别对白介素IL-1和前列腺素PGE2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本论文在深入探讨红没药醇和姜醇的抗炎机理的基础上,首次
近日,证监会公布在审拟IPO企业中,天津狗不理集团赫然在列,这个拥有154年历史的老品牌终于走到了资本市场的门口。业内人士分析,与其他餐饮企业相比,狗不理得以进入IPO的唯一
本论文围绕两类聚合物膜体系的二维紫外相关研究展开。二维相关光谱技术是由Noda最先提出并加以推广和完善的。二维相关光谱提高了常规一维谱图的分辨率,为交叠峰的分离和归
新颁布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才是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本论文围绕如何在中学阶段切实培养学生英语口头应用能力的问题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