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同时作为文学文本和教学文本的《风筝》一文进行研究,探讨《风筝》的解读和教学实践现状。首先,梳理学术界和语文界对《风筝》一文的研究和解读,可以发现学术界的研究者重点对《风筝》一文的“风筝事件”真实性及文章的思想内涵进行研究,在内涵方面主要有批判说、忏悔和自我解剖说、亲情说、感情说及其他一些富有一定创见的说法,这些说法为《风筝》一文内涵的丰富和推进做出了贡献。而在语文界的解读中,通过对教材和教学中的梳理,发现存在着思想内涵没有什么推进,而教学形式有所创新的现象,并明确两个学界出现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二者性质的不同。其次,作为《野草》整体的有机部分之一,将《风筝》一文回归到《野草》集中,探究他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在对《野草》的写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进行概括后,考察《风筝》和《野草》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呈现出一种“不一样又一样”的特殊关系,在表面的“不同”之下拥有实质上“相同”的一面。最后,在对《风筝》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后,落脚到对《风筝》的一些要点的探究,重点研究《风筝》的版本、内涵和教材设置问题。其一,发现《风筝》一文存在着版本的不同,在对重要版本进行区别比较的同时,提出这种对照的处理方法对实际教学具有的借鉴作用;其二,在立足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时,结合具体教学活动中受到的启发,对《风筝》的思想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阐释;其三,将目光着眼于教学界的《风筝》文本,梳理了《风筝》被删除出课本所引发的讨论并探讨《风筝》教材设置的可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