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首次将翻译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大胆地揭示了一直存在于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权力差异是后殖民语境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必然会受到权力差异的影响。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与不同国家与文化间的权力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也可以被认为是权力差异视角下的翻译。后殖民翻译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同时,它在中国已经开始迅速发展。因此,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中的权力差异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鸦片战争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是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战争失败后,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自此,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同时,中国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自然经济也开始解体。因此,鸦片战争及其产生的《南京条约》对于中国历史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签订过程以及影响做出了许多研究,但对于条约本身的及其译本的关注却并不充分。《南京条约》的是基于中英双方权力差异巨大的基础之上签订的,它的译者又是英国人,在翻译的过程之中英国难免会利用自己的权力优势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见,南京条约的翻译可以从权力差异的角度出发。之前很少有学者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研究南京条约的翻译。因此,本文将选取南京条约中的十个语例,从权力差异角度探究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原因。另外,本文还将进一步分析英国帝国主义是如何利用翻译进一步加快其在中国的殖民扩张的。同时,本文还将列举南京条约的翻译对中国造成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在南京条约的翻译之中,英国译者主要采取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采用归化翻译的原因是为了能让清朝统治者更容易接受这个不平等条约,获取更多额外的利益。采用异化翻译的原因为了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同时将英国的文化输入中国。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是英国是利用权力差异操控翻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同时,译者所采取的这些翻译策略也扩大了英国的权力,进一步加速了英国在中国的殖民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国际关系的重塑。本文从权力差异角度研究南京条约的翻译,既揭示了帝国主义是如何利用翻译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为南京条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本文也希望能为后人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促进这个理论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