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如今,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多,生态资源渐趋紧张,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站在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角度来探讨生态资源的再生和保护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这也促使人们不得不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伦理思考。在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人们的环境伦理意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在人和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关系。科学的环境伦理意识要求我们站在实践、理论等不同方面,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以人们的环境伦理意识作为支撑。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的环境伦理思想以及我国生态伦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梳理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视觉中的环境伦理意识问题。围绕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人们的环境伦理意识这一主线,论述了提升人们的环境伦理意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探讨了当前我国环境伦理意识的缺失及其根源,最后试图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加强环境伦理普及教育与传播等不同方面寻找提升人们环境伦理意识的途径。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并通过对目前中外学术界相关成果的梳理与分析,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开展本文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绪论之后的第一部分阐述了环境伦理意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包括环境伦理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环境伦理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支撑、环境伦理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第二部分论述了当前我国环境伦理意识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环境道德关怀、环境价值观念错位、环境保护流于形式和环境责任意识不强等。第三部分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伦理意识存在问题的根源,重点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发展观念错位、责任意识不强,以及未能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等因素。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改变当下环境伦理意识缺失的对策,主要从生态观念、发展理念、道德规范建设,以及制度与环境伦理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结语部分简要说明了文章所研究内容的适用范围及价值走向,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