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伦·托马斯诗歌中死亡之嬗变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_yu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迪伦·托马斯在1933年发表第一首诗歌以来,他已成为现代文学中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作为威尔士颇负声望的诗人,迪伦·托马斯的作品大都围绕着生命与死亡、生命的复苏和自然等主题展开。他的早期诗歌晦涩,意义含混。但1946年出版的诗集《死亡与出场》标志着他的诗风和思想的转变。从这本诗集的创作来看,诗人从子宫及坟墓这一组意象转向了明朗的世界,从对人的自身思考和人的堕落转向来世超自然的视觉。 该论文首先介绍了迪伦·托马斯的生平及其主要文学贡献。托马斯一生短暂,但是在诗歌、广播脚本和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概括了研究托马斯及其诗作的相关评论。 论文的第一章分析了迪伦·托马斯的死亡主题及其发展,死亡意识在诗人的作品中无处不在。同时阐明了弗兰西斯·汤普森对托马斯的影响,因为他首先应用了子宫与坟墓这一组意象。而在托马斯早期诗作里,尤其在其第一部诗集里,生命与死亡的统一无处不在。这一时期的作品突出了子宫和坟墓、生命与死亡、创造和毁灭的自然及超自然过程的统一。诗人通过诸多的意象来表现生命与死亡的统一,如水与干燥、黑暗与光明、金属与机器等。 第二章探讨了托马斯随后两部诗集《诗二十五首》和《爱的地图》中诗人对死亡的屈就。在《诗十八首》之后的早期作品里,托马斯一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在《诗二十五首》中,宗教的氛围越来越浓。其诗歌中渗透着对宗教的敏感,上帝的形象几乎就没有缺失过。但是不同于其他的宗教诗人,迪伦·托马斯并不十分虔诚,因为在他看来教会所宣讲的一切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给世界带来了死亡。因此,这一时期,诗人陷于绝望及对死亡的恐惧之中。他的生日献诗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向。 《死亡与出场》标志着托马斯诗风与主题的变化。第三章研究了这一时期诗人对死亡的态度。尽管托马斯害怕死亡,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向死亡屈服,相反在他后期作品中他开始正视死亡。托马斯面对死亡的勇气出于两个原因,那就是他相信复活,而且也接受了死亡是自然循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他通过家庭诗、战争诗、生日诗和自然诗来证明这一主题。他的战争诗与自然诗在这一时期具有重要地位。诗中处处透着对死亡的接受。而这一时期自然诗大部分都描绘了诗人对童年的回忆。这些作品中,诗人着重表现的是童年欢乐的情感。从诗人对死亡的惧怕和让步发展到正视死亡,接受死亡,表明诗人思想的转变和对生活的顿悟。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迪伦·托马斯的死亡意识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生命与死亡的统一、对死亡的屈就、以及最后对死亡的正视。并且这三者依次形成了层进的关系,即诗人首先认为生命与死亡是相统一的,而后又对死亡怀着恐惧心理,最后诗人能够直面死亡。尽管有时难以清晰地区分三者,但死亡发展的线索还是显而易见的。最后,死亡的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迪伦·托马斯独特的死亡观。
其他文献
未老先衰是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但平日经常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就会加速身体老化。比如人们熟悉的腌制食品、霉变食物、高温油烟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物质人们经常食用,却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人员流动频繁,城市化进程加快,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道路规划角度对城市交通建设方面加以分析,指出当前城市道路交通
看到两则消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但不知怎的脑子里将其连缀起来。对比之下,五味杂陈。不出所料,13年来一年一度的商界精英游戏——巴菲特午餐,今年又窜新高。年届82岁高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SBS改性沥青路面已被广泛应用.本文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摊铺、压实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平整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重要天气过程概述  江西省气象台吴静  1大雾过程  2015年1—3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频繁出现,日数共计18 d,较历史同期相比大雾日数偏多。其中,2月16—19日、3月15—17日出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已建成的城市道路逐渐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也有一些道路由于使用年数太久路面破坏严重难以满足安全行车需求,还有一些道路沿线许多管线的不规
期刊
对产能为16万t/a丙烯酸酯装置水运期间的部分异常现象的起因、过程分析和解决措施进行阐述。力求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达到经验上的相互交流,技术上的共同进步。 The cause,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现状,针对公路大发展时期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就如何更好地搞好会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提出具体的管理
桥梁加固是一种借加大或修复桥梁构件来提高局部或整体桥梁承载能力或通车能力的.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路桥施工中体外索加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