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与外伤、良性病变需手术切除的大肠正常组织中DPC4的表达是否有差异,为大肠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肠癌切除手术标本及正常组织各60例,正常组织来源于因外伤行大肠部分切除的患者,分别取癌组织和正常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检测DPC4蛋白表达情况。按照试剂说明书首先进行切片脱蜡水化,然后用3%过氧化氢溶液,在室温下孵育10分钟,再用微波炉加热完成抗原修复,采用正常山羊封闭血清之并在室温下孵育15分钟后甩去血清,先加入第一抗体并在4℃下孵育过夜,再加入第二抗体并在室温下孵育30分钟,最后采用新鲜配置的二氨基联苯胺液显色3-5分钟,自来水冲洗,终止显色反应:苏木素复染胞核,中性树胶封片,采用PBS缓冲液作为阴性对照。染色结果的判断由两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进行,采用Shimizu标准进行在染色范围和染色强度两个方面进行判断。染色范围上无着色者计为为0分;小于1/3的细胞着色为局灶性着色,计为1分;大于1/3而小于2/3的细胞着色为多灶性着色,计为2分;大于2/3细胞着色为弥漫性着色,计为3分。染色强度上无着色为0分,清晰着色为2分,介于二者之间的为1分。最终将染色范围和染色强度的得分相加,0分为染色阴性(-)、2分为弱阳性(+)、3分为阳性(++)、4-5分为强阳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6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细胞分化程度、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程度,其中年龄分为<60岁和≥60岁两组;肿瘤大小分为≤5厘米和>5厘米两组;淋巴结分为有转移和无转移两组;临床分期按照Dukes分期方法将A期和B期分为一组,C期和D期分为一组;细胞分化中将高度分化和中度分化者分为一组,低度分化和无分化者分为一组;肿瘤部位中则分为结肠组和直肠组,记录每一组的DPC4蛋白表达情况,以反应其与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非参数Ridit检验对免疫组织化学的实验结果进行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年龄、性别、细胞分化程度等组间是否有DPC4表达差异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010年9月~2012年12月行手术除大肠癌标本60例,结肠癌33例,直肠癌27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53.8岁;其中男34例,女26例。因腹部外伤行大肠部分切除术而获得正常大肠标本60例,其中结肠52例,直肠8例;年龄18-80岁,平均49.6岁;其中男32例,女28例。
正常大肠组织中的DPC4蛋白表达水平多为++~+++级,而癌组织的DPC4蛋白表达水平则多为(-)~++级,癌组织的DPC4蛋白表达程度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组织(p<0.05)。DPC4蛋白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分化、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无关。
结论:DPC4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肠癌患者多呈现为低表达或表达缺失,这说明DPC4在将来有希望成为大肠癌诊治中的一种重要生物学标记物,对其预后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