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

来源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6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的形成时代问题,在地学界一直倍受关注。黄河演化历史上,曾经历了河湖相间、河湖并存的阶段,现代意义的黄河是在贯通一系列古湖泊的基础上形成的。三门峡段基岩山地处于中国第三和第二阶梯地貌的转折部位,曾是东流入海黄河形成的最后一个屏障。从宏观上看,只有晋豫间的三门峡基岩山地被贯通,才称得上黄河干流的形成。 分布于晋豫陕间的古三门湖,曾是黄河中上游一系列断陷盆地中最东南缘的一个,古三门湖的消亡时代,正是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的形成时代。通过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平陆黄底沟附近的野外地质考察,发现黄底沟入黄河三门峡水库处发育一级湖滨阶地T3和两级河流阶地T2、T1。野外观测和室内磁化率、粒度测量结果均表明,T3上覆黄土发育两层古土壤,T2上覆黄土发育一层古土壤,T1上覆黄土无明显发育古土壤。根据古土壤层的对比推测,T3上覆黄土的两个古土壤层为S2和S1;T2上覆黄土的古土壤层为S1。T3、T2和T1上覆黄土的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本次工作对黄河阶地上覆黄土地层的对比的推测是正确的,说明古三门湖消亡、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为S2发育时。 T3、T2和T1阶地上覆黄土最底部地层均为古土壤或弱发育古土壤,表明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或间冰阶黄河以下切作用为主,使河漫滩出露为阶地;干冷的冰期黄河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河漫滩。T3、T2和T1阶地是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代表了黄河切穿三门峡段基岩山地后的发展变化。 黄河贯通三门峡后,古三门湖消亡,原先的古三门湖侵蚀基准面不复存在,侵蚀基准面下降40~60m,导致三门峡以西河流强烈下切,侵蚀作用使河水携带大量泥砂,在三门峡出山口孟津以东沉积,形成巨大的古黄河冲积扇,从而为其下风方向的邙山塬黄土堆积提供了大量的近源物质。 邙山黄土以其巨厚的晚更新世黄土沉积而引人注目。通过磁性地层、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对邙山黄土赵下峪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赵下峪剖面厚约171m,出露S11—S0地层,其中97m以上地层为S2—S0,改变了前人认为的97m以上地层为S1—S0的认识。B/M界限位于L8底部(约149.3m深处),BMPC是B/M界限倒转之前一段极性漂移事件,在赵下峪剖面中位于L9中部。 磁化率、粒度和粘土矿物的测量结果及其与黄土高原其他剖面的对比表明,赵下峪剖面S11-S3地层的沉积速率、粒度较小,符合中国黄土自西北向东南沉积厚度逐渐变薄、粒度逐渐减小的规律;L3较高的沉积速率、较粗的粒度及粘土矿物含量和比值与下部地层的差异性,说明L3发育时期,黄河可能部分切穿了三门峡,为其提供了较小的、新的近源物源;自S2发育以来,邙山黄土具有高沉积速率、低磁化率和粒度变粗的特征,与下部地层及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同层位地层存在巨大差异,是由于这个时期黄河完全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大量侵蚀物质在孟津以东堆积,形成巨大的黄河古冲积扇,为S2—S0黄土沉积提供了大量的近源物质。 邙山黄土赵下峪剖面黄土沉积发生突变的层位,与三门峡黄河水库平陆黄底沟黄河阶地最早接受黄土沉积的层位时代一致,即S2发育时期。根据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年龄框架,S2发育时代为245Ka~190KaB.P.,也就是说,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的时代约为200ka。
其他文献
褐牙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养殖规模较大。在养殖过程中常出现高比例的白化现象,白化褐牙鲆商品价值大大降低。许多学者采用饵料强化等方法降低褐牙鲆白化率,取得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体色艳丽,肉质鲜美,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虾类。多年来,我国日本囊对虾育苗用的种虾过分依赖海捕资源,用于苗种生产的种虾通常未经选育和检疫,养殖
ODP1148站位于南海北部东沙海区(18°50.17N,116°33.93E,水深3294m),是南海钻探最深(850m),揭穿时代最老(约32Ma)的站位。本次工作通过对该站沉积物粘土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