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以标准化纸笔测验和考试等方式整体考察学生发展情况,检测学校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学生评价以甄别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评价目标单一,内容片面,方法简单划一,结果使用形式化等固有的弊端与顽疾,教育深陷沉重而又顽固的发展危机之中。而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整体考察,全面衡量学生发展阶段与进展的评价机制,是对学生群体开展的全方面、各层次、宽领域的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和最终目的。F小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已有近4年之久,总结其校本化实施路径、经验及模式,以求在完善F小学实践的同时为其他小学个性化、健康的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种可参考、可借鉴的方法、路径与案例,同时,冀望这些探究与思考能够对正在进行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践有所裨益。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本研究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两方面入手,在理论层面阐释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特点,并分年段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多元主体、评价方法和结果呈现与使用等内容进行理论阐释,明晰并澄清其的理论问题。其次,通过对F小学进行深度的个案剖析,发现其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存在着制度设计有待完善、档案袋内容不够全面与典型、家长“大包大揽”,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其中等问题,制约着其的深层次推进。这是学校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与激励、教师及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理念认识不到位、相关主体评价能力较低等原因所导致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F小学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案,建立健全校本评价制度;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袋,科学使用档案袋材料;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相关主体的评价素养,以深化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全面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为进一步改进小学阶段学生评价生态,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规范化实施,其他学校在具体的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推进过程中,要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优化评价程序、给予教师适当的选择自主权、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并不断加强多主体沟通与反思,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校本化实施的长足发展与持续性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