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重性精神疾病,其特征是认知、情感及行为的改变,主要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功能损害。幻听是精神分裂症主要的阳性症状之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影响明显,如今仍有至少四分之一的伴有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不同程度地认知损害,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鉴于疾病的严重性及其机制的还未清楚,因此,探究对有幻听精神分裂症有针对性治疗及产生更好的结果十分重要。近年来,大量的研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这种无创且有效的方法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理机制。失匹配负波是事件相关电位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大脑对环境信息变化自动化的、实时的更新。失匹配负波是精神分裂症早期感觉加工障碍的指标,语音失匹配负波的异常往往标志着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特征的早期自动处理受损。现在关于有幻听与无幻听的精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音失匹配负波的研究较少,探究精神分裂症语音MMN对进一步阐明幻听的病理机制有意义。目的:本研究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成套认知测试及听觉范式检测方法,探讨伴有幻听和不伴有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语音失匹配负波的差异,从而寻找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特点及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纳入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SZ)和22例健康对照组(HC),其中患者组中伴有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例,不伴有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例,分别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分别评估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疾病功能障碍,以其中阳性分量表的幻觉行为(P3)得分评估患者幻听严重程度,评估以入组受试的患者此次入院的精神症状为准,进一步将患者组分为有幻听组和无幻听组;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估受试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水平;用语音失匹配负波(MMN)范式来反应受试者听觉通道的言语信息的自动化加工的特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别效应检验的方法分析有幻听组和无幻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评分及认知功能差异,用ANOVA分析健康组、有幻听组和无幻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三组受试组认知功能及语音MMN之间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幻听组患者P3与GAF、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1.有幻听组和无幻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PANSS总分、PANSS阳性症状、GAF方面差异显著(P<0.05),其中有幻听SZ在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分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无幻听SZ(P<0.05),在GAF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无幻听SZ组(P<0.05);2.健康组、有幻听组和无幻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三组在MCCB所有认知功能测试方面差异显著(P<0.05);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表明,有幻听组和无幻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所有MCCB测验项目方面组别效应显著(P<0.05),其中在连线测验、符号编码测验、范畴流畅性测验、Stroop色认知功能测验项目的能力无幻听SZ好于有幻听SZ(P<0.05),而在霍氏词语学习测验、韦氏记忆测验、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情绪管理测验、持续操作测验、Stroop词、Stroop色词、数字广度测验认知功能测验方面的能力有幻听SZ好于无幻听SZ(P<0.05)。3.有幻听组和无幻听组在MCCB的情商测试上有趋势水平显著(0.05<p<0.1),健康对照组在MCCB所有测试显著高于两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组(P<0.05);4.幻听程度(P3)与情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519,P=0.019),幻听程度(P3)与GAF呈负相关,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74,P>0.05);5.对于语音MMN波幅值的ANOVA分析表明,组别效应显著(F(1,62)=4.44,p=0.017)。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表明,有幻听SZ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语音MMN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幻听SZ和无幻听SZ之间的语音MMN波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从临床表现来看,有幻听SZ表现出比无幻听SZ更突出的临床症状(更高的PANSS得分),以及更差的社会适应能力。2.幻听对精神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简单认知功能和复杂的认知功的影响表现出分离趋势,简单认知任务无幻听SZ组比有幻听SZ组表现更好,而在复杂的认知任务上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3.反映社会认知功能领域的情商表现与幻听严重程度有关。与复杂神经认知功能的表现类似,高幻听程度的SZ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情商。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语音MMN振幅较低,可作为临床评估精神分裂症疾病重要的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