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祝故事传承至今已千余年。2005年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四省六地分别向国家文化部递交了关于“梁祝”申遗报告,2006年梁祝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梁祝作为中国民间四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在国内外均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梁祝故事历千年之久是一个被逐渐建构起来的民间文学经典,并通过艺术跨界创作生产及媒介传播,形成梁祝艺术经典。在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迅猛的今天,梁祝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经典地位,仍能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及现代展演,仍具有不断开拓深化的发展空间,形成了梁祝文艺传统及梁祝文化现象。那么,梁祝故事是如何建构为经典的,经典在当今是如何面临挑战与机遇的,这是论文所关注与深思的问题。首先,论文对梁祝研究缘起、背景、现状、重要文献及价值意义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充分肯定以往研究取得成绩、存在不足、问题原因,在此基础上确定论文选题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确立梁祝经典建构性与构成性的研究视角。其次,论文针对经典范畴的界定及使用,厘清其含义及其内涵与外延,进而阐发文学经典、经典性、经典化、经典建构、经典构成等相关范畴及命题的语义和语用内容,并综合学者对经典问题的讨论,确立经典形成是一个动态化建构与多种因素构成的结果,具有历史与逻辑的内部基因与外部动力的双重机制驱动,由此夯实梁祝经典建构与构成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理依据。再次,论文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讨论梁祝故事经典的历史建构与当代传承发展问题。其一,着重于从纵向研究的梁祝民间故事流传、传承、演变的历史过程,探溯梁祝故事发生渊源与缘起,梳理萌发期、雏形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衍期等阶段性状况及其特征,探讨经典建构的历时性发展规律特点,为其经典性生成、经典化建构、经典流传及传承、经典永恒性意义提供历史检验与群众认可的基础保障。其二,着重于从横向研究的空间传播上入手,探究梁祝故事是如何在多媒介、跨媒介、新媒介传播中成为经典的。伴随着科学技术及媒介工具的发展,媒介地位及功能作用愈发受到重视,尤其在当今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语境下,文学跨媒介传播及跨时空传播是大势所趋。梁祝故事从口头媒介时代到印刷媒介时代,再到电子媒介时代,以至于发展到当今数字时代、智能时代,在媒介工具支撑及媒介变革视野下梁祝故事得以最大限度的跨时空传播,使之成为家喻户晓、享誉中外的故事经典,由此印证梁祝经典生成建构中媒介要素及传播因素的重要作用。其三,从梁祝故事的艺术跨界创作与生产角度探讨经典重构及再经典化的艺术链与生产链的功能作用。梁祝从口头传说故事的民间文学形态,在传承演化过程中不断被文人书写为文学文本的小说,由此演变与衍化为梁祝戏曲、梁祝曲艺、梁祝绘画、梁祝雕刻、梁祝音乐、梁祝歌舞等艺术形态,发展至今演绎及形成小提琴协奏曲、交响乐《梁祝》音乐经典,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经典及电影经典等。其四,从当今梁祝“再经典化”角度探讨经典所面临当代挑战与机遇以及传承发展问题。经典建构其实就包含着“再经典化”因素,一方面针对经典解构的重构中含有“再经典化”因素;另一方面针对经典形成后的不断丰富完善中含有“再经典化”因素;再一方面针对从某一艺术经典到另一艺术经典的演绎和转换中含有“再经典化”因素。当前在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思潮中,学界针对如何对待经典的问题讨论,形成经典解构与重构、“去经典化”与“再经典化”、“传统经典”与“当代经典”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之争,梁祝经典也不无例外经受考验。因此,遵循经典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因革”“通变”之理,基于梁祝在当下生存境遇及传承与发展问题,探寻梁祝经典重构的依据及“再经典化”途径与方式,力图实现经典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展现梁祝经典的艺术魅力及时代特征与当代意义。最后,论文从梁祝经典的当代传承发展的价值意义研究角度,确立向经典致敬的立场与方式,通过梁祝经典建构经验对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启发与借鉴,阐发这一现象及个案研究的普遍性与典型性价值,揭示经典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及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