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阮籍诗文尤其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品的主旨“遥深”,历代学者试图探究其作品真实意图的研究不在少数。阮籍作品中用典这一现象学界关注较少,缺乏系统整理研究。因此本文将分三个章节对阮籍作品用典进行阐述。绪论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方法,阮籍作品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所涉典故的入选标准,为下文的分析论述打好基础。第一章主要研究阮籍作品中的事典,将阮籍作品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阮籍诗文尤其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品的主旨“遥深”,历代学者试图探究其作品真实意图的研究不在少数。阮籍作品中用典这一现象学界关注较少,缺乏系统整理研究。因此本文将分三个章节对阮籍作品用典进行阐述。
绪论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方法,阮籍作品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所涉典故的入选标准,为下文的分析论述打好基础。第一章主要研究阮籍作品中的事典,将阮籍作品中的事典分为政治人物、隐士仙人、神话寓言三节作分类整理,通过观察阮籍运用事典的态度,分析阮籍的处世价值观。第二章主要研究阮籍作品中的语典,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发现阮籍广泛吸收历代先贤作品的精华,并作出积极地改造。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阮籍作品用典有典源广泛、角度奇特、一典多用、用典曲折等特点,并且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阮籍用典的原因,当时文献得以整理为其习得典故提供有利条件,玄学的兴盛影响着他的作品和心态,个人的才智与用功为其用典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政治的黑暗以及性格的软弱性迫使他不能明目张胆公然反抗,曲折用典成为他表达斗争的有力武器。阮籍对曹魏、司马氏的阵营选择,以及儒道两家在阮籍心中的地位孰轻孰重常为学者所争议,通过用典层面的探究,发现阮籍在政治上与司马氏的合作只是为了明哲保身,对司马氏之前的曹魏政权的统治也不是非常满意,道家思想成为阮籍“儒士”理想实现不了用来消解忧愁的手段。
其他文献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增长极,对全国经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中,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会体现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成效,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2009-2018年数据对京津冀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整
随着网络产业的发展,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也日渐形成规模。近年来,关于虚拟财产的案件屡见不鲜,但是各地区司法实务中对于虚拟财产案件的处理各不相同。本文分为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和特征入手,探讨了目前关于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物权说、债权说、知识产权说、否定说四种学说。第二部分则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对我国各地区案例进行总结。对于域外的刑法规制,主要
本文主要从监狱行刑的角度对减刑制度展开探讨,提出了减刑的概念,阐述了减刑制度的意义,从实然的角度,客观分析了我国监狱行刑的现状,从权力分配角度论述了法院裁判权对减刑权的主导作用,说明了裁判权应对行刑权运行领域进行普遍且有效地涉入,指出裁判权涉问行刑权应走亲和社会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改善当今行刑模式,提出了关于减刑制度完善的几个建议。
本文旨在剖析资格刑存在的价值与作用,深入了解大陆法系国家资格刑制度的现状及其特点,对于我国资格刑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完善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区分了名誉刑、权利刑、能力刑与资格刑这些称谓之间的差别,从而明确资格刑的概念;通过分析资格刑的历史演进过程,说明资格刑制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历史上大致可被区分为以耻辱犯罪人为主要内容的耻辱刑、将耻辱刑与肉刑或劳役刑相结合而成的复合刑及以剥夺犯罪人一定权利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70后”作家的优秀代表,田耳的小说创作风格鲜明,言语诙谐,表现底层生活的能力优越,充斥着大量不动声色的机智幽默。近年来,田耳保持着进取的文学自觉,坚持对语言趣味的坚守和对小说形式的探索,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拟从田耳小说创作观、闲笔妙用、文学戏仿、内蕴的意象隐喻、仪式书写、绰号及生词僻字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对田耳小说创作特征进行阐述与论证,意在补前人之不足。文章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场先锋文学的浪潮,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作家,而余华就位列其间。自此以后,余华每篇作品问世,皆成为文坛热议的对象。可以说,余华是当下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先锋时期,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中提出了“真实”的观念,这为阐释余华先锋时期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它也为理解整个先锋作家群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切入口。而后,当先锋思潮开始退潮,“真实”却依旧是余华重要的关切点,只不过这时,余华
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消费随着经济蓬勃趋势迅速发展,泛娱乐产业在融通共生、联结创新的基础上,将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IP”实现价值开发联动和资源优化培育并重。网络文学IP在影视改编领域频现佳作,广受好评,为创作——改编——生产的全产业链形成过程持续供给勃勃活力。本文以阿耐创作的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所产生的一系列“热”现象为蓝本,从三个角度对小说向电视剧的成功转场进行考察,试图剖析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从分
凡一平作为广西文学与影视两栖的壮族作家,当前学界以研究他的中长篇小说为主,研究点大都集中在小说人物、精神内核、创作特色三大方面,而关于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是近年新起的研究点,虽有不少论文成果,但相对零散,仍少有人结合文学与影视层面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本文的论旨由此生发。在审美娱乐化、大众化、市场化的多元文学背景下,大众对文学的认知方式已然发生改变,小说的影视改编化日渐成为人们接触、认知文学作品的重
《我的幼年》自一九二九年由上海光华书局发行初版本到一九九二年《郭沫若全集》问世,文本在六十余年里经过多次修改,出现了不少的版本变迁。作为郭沫若第一部自传性散文,《我的幼年》不仅记录了郭沫若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变革。在版本变迁中,时代因素和郭沫若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对文本修改的影响皆得以体现。本文将《我的幼年》重要版本进行分类研究,为研究郭沫若《我的幼年》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