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发展是关系全球包容性发展的重要经济与社会命题。现有研究提出了外源型与内生型两种乡村发展思路。作为一种内生型发展思路,乡村社会创业能够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方案。探究乡村社会创业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会创业的独特发生机制也是当下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焦点,相关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个体主义视角,认为独特的个体特征促使了社会创业意图的产生,如同情心、移情、道德责任等亲社会动机因素;二是结构主义视角,强调外部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等结构因素对社会创业进入的影响,如政府积极主义、环境压力和后物质主义文化等因素。无论是个体主义视角还是结构主义视角研究,都忽视了社会创业活动产生背后的历史因素。创业行为的差异往往反映的是特殊的历史环境印记,历史环境能够在个体的人格特质和能力方面留下深刻的印记,对个体后续的行为产生持久影响。因而只有把握特殊创业活动产生背后的历史根源,才有可能获得社会创业活动产生的本质性认识。因此,社会创业发生机制的研究更应该从当前的个体或结构因素视角追溯到生命历程的“上游”,关注个体生命历程早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剖析早年经历的塑造意义。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印记理论为基础,探讨早年经历对个体社会创业的深层作用。以“上山下乡”为研究事件,在中国具体情境下试图解答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早年经历是否对企业家参与乡村社会创业具有影响?第二,早年经历是如何影响企业家参与乡村社会创业的?第三,随着环境的变化,早年经历的留下的印记是否会被强化或弱化?企业家的个体和所属组织因素如何影响印记的维持?第四,印记是否存在代际传递效应?父母身上的印记是否会传递给子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并以我国2002年私营企业调查和2019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企业专项调查为研究样本,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检验。研究内容具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现实和理论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以及研究创新点;第二章为印记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创业的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构建。梳理了相关理论和研究的脉络,指出了基于印记理论,从历史视角探讨社会创业发生机制的必要性;第三章为探索性案例分析,研究了“上山下乡”经历对企业家社会创业的影响机制;第四章为“上山下乡”经历对企业家乡村社会创业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上山下乡”经历影响企业家乡村社会创业的独特内在机制,即亲社会动机与跨部门资源动员能力;第五章“上山下乡”印记作用的强化和弱化因素分析,从印记的强化和弱化两个角度,验证了职业流动、单位制印记的调节作用;第六章为父母“上山下乡”经历对子女社会创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关注于印记的代际传递效应,发现并验证了父母“上山下乡”经历与子女社会创业稳健性的关系;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归纳并整理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贡献,并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印记作用下,早年经历能够影响企业家参与社会创业。“上山下乡”留下的底层情结印记、家国主义印记以及跨部门合作印记促使企业家更可能参与到乡村社会创业中。第二,早年经历能够塑造企业家的亲社会动机与跨部门资源动员能力。亲社会动机与跨部门资源动员能力的塑造是“上山下乡”经历影响企业家参与乡村社会创业的机制。一方面,“上山下乡”经历留下的底层情结印记能够提升企业家亲社会动机;另一方面,“上山下乡”经历留下的跨部门合作印记能够提升企业家的跨部门资源动员能力。第三,印记作用的维持,受到后续环境动态性和印记-环境匹配度的显著影响。职业流动弱化了企业家“上山下乡”经历与乡村社会创业之间的正向关系;单位制印记强化了企业家“上山下乡”经历与乡村社会创业之间的正向关系。第四,印记具有代际传递性,个体可以从其父母身上间接获得“二手”印记。父母具有“上山下乡”经历的社会创业者也可能同样具备更强的亲社会动机与跨部门资源动员能力,这有助于社会创业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保持关注社会目标,防止使命偏离的发生。本文贡献体现在:第一,弥补了社会创业前因研究的不足。现有研究无论是个人主义视角还是结构主义视角,都忽视了社会创业活动产生背后的历史因素。社会创业发生机制的研究更应该从当前的个体或结构因素视角追溯到生命历程的“上游”,关注个体生命历程早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剖析早年经历的塑造意义。本文首次构建并验证了早年经历对社会创业活动影响的理论框架,从印记理论视角较早揭示了早年经历对个体社会创业活动的重要影响。此外,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的还是亲社会动机对社会创业意图的作用(Mair&Noboa,2006;Miller等,2012;Hockerts,2017),忽视了社会创业的真正开展不仅需要具备亲社会动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能力(Desa,2012)。本文验证了跨部门资源动员能力对社会创业活动开展的积极作用。第二,完善了印记理论框架。本文构建了“印记来源-印记作用-印记维持-印记传递”的完整理论框架。现有研究多将印记过程割裂开来研究,缺乏对印记理论的完整认识。本文系统研究了作用为印记源的“上山下乡”留下了何种印记,印记如何产生作用,印记作用如何得以维持,以及印记是否能够代际传递等问题,完整揭示了印记过程。第三,丰富了印记理论内容。(1)在印记来源方面,已有个体层面的印记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来自组织环境的印记,忽视了个体生命历程早期社会环境的印记作用。本文基于“上山下乡”事件探索了青少年时期社会环境印记对于个体社会创业的作用,丰富了印记来源研究。(2)在印记作用方面,企业家是如何被印记,以及印记的过程如何影响企业家决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未被揭示的问题(Mathias等,2015)。虽然现有研究已经提出了印记会在认知和能力两方面影响企业家决策,但这一作用过程尚未得到实证验证。本文从亲社会动机与跨部门资源动员能力塑造两个角度,将企业家“上山下乡”经历与乡村社会创业决策关联起来,不仅为上述论断提供了一个具体证据,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印记作用的过程。(3)在印记维持方面,本文发现个体离开印记环境后的职业流动经历会弱化原始印记,而组织的单位制印记会强化原始印记,验证了后续环境动态性与环境匹配度对原始印记维持的作用。(4)在印记传递方面,本文发现印记存在代际传递效应,即子女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其父母身上的印记。现有研究还鲜有关注到印记的代际传递效应。本文发现若父母有“上山下乡”经历,子女同样会具有相对更高的亲社会动机与跨部门资源动员能力,进而有助于抑制社会企业经营过程中使命偏离的发生。第四,拓展了生命历程理论。现有生命历程理论相关研究多是基于累积的优势或劣势理论来解释一系列早年经历的影响机制,忽视了一些敏感时期发生的经历具有强烈的印记作用,当事个体会形成与当时环境相一致的特征,即使存在累积的优势或劣势,这些特征依然存在,并对个体决策和行为产生持续影响。本文引入印记理论,基于“上山下乡”事件,揭示了早年经历如何对个体的社会创业行为产生长期印记效应,是对个体生命历程研究的拓展。本文存在一些局限:第一,个体在后续的成长历程中还会经历多个敏感期,不同敏感时期可能会被烙印下多样化的印记。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基于历时性分析方法来探究不同阶段内个体所被烙印的多重印记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从而完整揭示个体社会创业决策和行动的形成路径。第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仅为企业家,存在样本局限性。采用企业家样本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阶层差异导致的“上山下乡”评价差异问题,但也影响了本文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未来研究应基于更大范围、更多元化调研来进一步验证和丰富本文研究结论。第三,本文研究的仅为企业家乡村社会创业,“上山下乡”经历是否会对其他类型的社会创业活动产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