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师在线课程言语亲和力的评价视角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sen_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线上学习这种方式崭露头角。进入后疫情时代后,远距离学习仍以其高效性和便利性而受到业界的推崇。在线课程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尤其需要提高教师们的言语亲和力,以弥补远程教学之不足。相较于非言语亲和力,既往研究中关于言语亲和力的成果相对较少,且鲜有从评价系统视角对中学英语教师在线课堂话语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鉴于此,本文首先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不同类型的中学英语教师在线课程课堂话语中的言语亲和力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运用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对拥有不同言语亲和力水平的三位老师的课堂话语进行转写,将其教学话语分为知识话语、管理话语和交互话语,并利用UAM Corpus Tool软件对每种教学话语中的评价资源进行标注和统计分析,旨在发现其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教师言语亲和力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1)有经验的老师在言语亲和力方面的得分高于新手老师;(2)有经验的年轻老师在言语亲和力方面的得分超过年纪更长、更有经验的教师;(3)随着教师言语亲和力的攀升,他们的弹幕数也会相应地增加。这表明教师课堂话语中的言语亲和力更高,师生互动性也更强。基于课堂话语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类型的教学话语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模式也有所不同;(2)随着教师言语亲和力的变化,评价资源的分布也随之变化。教师的言语亲和力越高,评价资源在其话语中的分布更加均匀。在知识话语和管理话语中,教师越具有言语亲和力,所拥有的评价资源就越多;(3)评价资源对教师言语亲和力有一定影响。在知识话语中,评价资源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教师言语亲和力。一方面,评价资源通过在某一知识点价值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间的绑定,联合学生和教师,形成对知识的积极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一些介入资源可以帮助教师的进行价值定位,将自己定位为知识权威的信息来源或信息的分享者。再者,语力下的强化可以加强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积极学习态度;聚焦系统下的模糊则可以缓和传授知识时流露的权威语气。在管理话语中,评价资源也从两个方面对教师言语亲和力产生影响。首先,构建弱式管理框架。用情感资源去表达指令,弱化指令的权威语气。同时,介入的使用,尤其是接纳,减弱规则的约束力,体现协商性。再者,也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言语亲和力越高的老师越常用判断资源去肯定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越常用鉴赏资源去突出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趣味性和重要性。相反,过度使用程序式命令,没有涉及人际意义和概念意义的绑定,则会使教学变成僵化且没有感情的程序。级差系统协助态度和介入系统,调节管理框架和情感支持的强弱;在交互话语中,当负面评价的语气减弱时,教师的言语亲和力得以提高。所以,相较于对整个人进行否定的判断资源,拥有高亲和力的老师倾向于在负面评价中使用鉴赏资源。对话扩展,尤其是接纳资源,也可以用来保全学生接受消极评价时的面子。但是,由“(副词)+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评价形式,没有涉及到概念意义,过多的使用会损害教师做出评价时的真诚度。级差则用来为积极评价提供强烈的情感支持,在消极评价中,减弱批评语气。本研究从评价资源角度丰富了教师话语及其言语亲和力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学英语教师在线课程课堂话语的亲和力和互动性。
其他文献
上弧线指的是朝上拱起的弧线,下弧线指的是朝下拱起的弧线,上下弧线分别指上弧线和下弧线。(张潇,2016)发现,存在于上视野的上弧线比起存在于下视野的下弧线有记忆优势,说明弧线记忆有上视野的优势效应。本研究旨在探究,当视野差异消失时,上下弧线工作记忆的不对称性现象。本研究主要采用上弧线和下弧线作为视觉刺激,实验1和实验2采用探测方式不同的弧线记忆任务,实验1探测方式为再现,实验2探测方式为再认,实验
共情是对他人情绪体验的一种知觉及情绪反应,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反应,认知共情主要与推测他人观点有关。共情是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新手咨询师在咨询过程容易表现出紧张、焦虑、不自信,从而影响对来访者的共情。状态焦虑是由特定情境引起的暂时不安状态,此前对于焦虑和共情研究的结果表明,相对于情感共情,认知共情更容易受到个体焦虑情绪的影响。但前人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并且集中
篇幅短小但却包含论文最重要的信息,如研究目的、方法过程和结论等,能够让读者快速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作者而言,简明扼要地撰写英文摘要来概述他们所做的研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语法隐喻的使用能够极大程度上使摘要变得简洁。近年来,对摘要的的体裁、语步、语言特征和修辞结构的研究趋势正在不断增长,但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英文摘要做对比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自1985年韩礼德首次提出“语法隐喻”这个概念以来,它
铁路系统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产业,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铁路系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逐步攀升的重要地位也决定着铁路员工必须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与之伴随的是铁路员工心理危机的高频发生。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是当个体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随着铁路系统的改革力度和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心理危机的出现严重影响着铁路员工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指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联的意义。虽然前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之前的研究较为缺乏对人体词一词多义语义扩展过程的分析研究。其次,前人的研究更多的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对其背后认知动因的解释也较为缺乏。“手”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身体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人体词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
语音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语言中的由同音或近音引发的语义相近现象。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修辞学上来说,在英语里语音隐喻主要表现为双关,汉语里则被称为谐音。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其的研究拓展到了认知领域。语言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Fonagy在其论文中指出。之后,语音隐喻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李弘教授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指出Fonagy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包括
学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特定的时期,文人创作小说的热情空前高涨,众多艺术成就斐然的传奇作品涌现,小说终于得以摆脱子、史的附庸,成为独立而崭新的文学样式。而动物题材小说的崛起,成为唐代小说不容忽视的一大特色。其中以虎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小说,不仅故事类型多样、情节跌宕、意蕴丰富,而且在虎类小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代表着此类小说的最高成就,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
回望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斑斓璀璨、喧嚣多变。自新千年以来,一批以《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大象席地而坐》《心迷宫》《暴裂无声》《罗曼蒂克消亡史》等为代表的作者电影相继出现,显现出新浪潮式的原创性表达。随着,中国电影被不断纳入到新的视野和体系中以及新生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异性,昔日中国导演“代际划分”的整一性与延承性已日趋失效,亦不能对当下中国电影导演进行科学有效的划分。同时,新生力
“后遗产电影”作为“遗产电影”的后续发展,具有策略性的、自觉的前台操作意识,破除了撒切尔时期的保守主义,推翻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遗产电影”保守主义的假设,在保持一定怀旧风格的基础上,改变了“遗产电影”的空间创作方式,成为英国文化记忆构建的重要媒介介质。“后遗产电影”的影像空间呈现的是英国16世纪到20世纪初期关于英国“遗产”所涉及到的各类地理空间,包括英国的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以及延伸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