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重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急、危重疾病,死亡率高达65%~90%。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抗生素可以控制感染,长期大剂量使用使得细菌耐药现象不断增加。不仅如此,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可以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导致重型肝炎病人出现感染的病原菌大都来源于肠道内的正常菌群。这些细菌在生理条件下定植于肠道内,并在种群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粪便中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下降,肠杆菌科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失调是造成细菌易位、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研究肠道菌群的失调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易位和感染的规律,建立预防细菌感染的微生态学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肝衰竭模型,研究不同部位肠道菌群、内毒素的动态变化及消长关系。 浙江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 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刁,由浙江省医学动物中心提供。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组。对照组门0只,A组)在实验开始时处死;急性肝衰竭组分别在造模完成后24小时 (12只,B组)不 48河时(18只,C组)处死。2.主要材料和方法 半乳糖胺购于重庆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配制成 20%溶液,IM的 NaOH调 pH至 7.0。按 1.4g/kg剂量间隔 12小时腹腔注射半乳糖胺两次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按本实验室现行方法要求下列培养基,E棚、EC、TS、EG、NBGT、LBS。3.标本采集,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测定 采右心室血检测肝功能和内毒素;采门静脉血检测内毒素。无菌条件下采集空肠、回肠及结肠内容物。稀释后用于肠道内毒素测定,并进行细菌培养计数。采用细菌三级鉴定法将细菌鉴定到属的水平。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根据不同情况采用X’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 实验结果和讨论1.大鼠死亡率观察A组大鼠全部存活。B组大鼠死亡一只,死亡时间为 16~24小时之间,其余大鼠在处死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进食减少,反应迟钝。C组大鼠在24~48小时之间死亡8只;在处死前,l只大鼠出现狂躁,激惹等症状,处于兴奋状态;4只大鼠在40小时后 浙江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出现精神好转,嗜睡症状消失,饮食增加并伴随活动增加:其余大鼠处死前也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进食减少和反应迟钝。2.肝功能检查结果 肝功能检测结果见表一: 表一 肝功能检测结果 A组(n-10) B组…=11)C组(n—10) 总蛋白(g/L)62.7i4.5 48.9t3.7“”51.8t9.7** 白蛋白(g/L)343t2.4 27.8t2刀’”303t34** 球蛋白(gb)28.6f2厂 ZI.113二’”ZI.5t8月** ALT山几)60.6士门 4798对土3341刀“”3183土3973”“ AST(U/L)138刀“24.8 5033刀“32010“”29280“2666刀”” 碱性磷酸酶(U/L)272二土引.5 639二1179.8**747t421** 总胆汁酸(umol/U.8比j425.0土994’“262.0川83.O““人 总胆红素(umol/L)7if.5 40石t24石””63二t58二““注:**表示与A组有显著差异(p<001)人表不与B组差异(p<005) 肝功能检测显示,造模后B、C两组大鼠肝脏出现严重损伤: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明显下降:*ST、*LT、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出现明显升高。实验中,C组大鼠因肝衰竭大量死亡,存活的部分大鼠在处死时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结合肝功能结果综合进行判断后认为:C组大鼠的肝功能开始出现好转。3.肠道菌群分析3.l肠杆菌科细菌计数见表H: 表二 肠道肠杆科细菌定量分析 A组(n=10)B组(n=11)C组(n。10) 空肠 (lgCfu/肠段)3.610.5(80%)5.110厂(73%)‘”4.310.9(80%)面 回肠 (lgCfu/肠段)5.3ti刀(90%)6.911.4(100%)””6.311.5(90%) 结肠内容物(lgCfu/粪便)7名土04(100%)8.7f0厂(100%)“7.gll刀(100%)凸3.2肠球菌计数见左: 4 浙江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工 表三 肠道肠球菌细菌定量分析 A组(n一川)B绢(n=11)C组(n=10) 空肠门gC呐肠段)3.肚0石(80%)3.9土队5(82%)3石出.7(80%) 回肠(lgCfuj肠段)4.gll.l(100%)5.710.9(100%)5二土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