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治安管理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呈现出速度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的划时代特征。重新研究和审视辅警机制的产生、改革、发展,破解辅警队伍在法律身份、队伍管理、执法效能方面的难题,进一步提升警务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水平,对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我国警务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辅警这一特殊群体并非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政府主导的人力资源配置。尽管辅警最初是因警力不足而产生的,但辅警机制在发展过程中,承担日益重要的角色,发挥满足公共安全需要的基本职能,体现节约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功能,履行优化警力队伍结构的现实使命。因此,现代辅警机制要通过以“合作共治”为路径,找准目标定位、改革方向和政策取向,从而实现“组织架构严密、制度规范完善、主体功能明确、管理机制科学”的目标。我国辅警机制的萌芽始于秦汉时期,起步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以及警察体制的逐步完善,辅警机制也逐步由原先的传统状态逐步迈向正规化。本文回顾我国辅警机制的历史沿革,梳理辅警机制形成、发展、改革的基本脉络,从中提炼分析影响辅警机制演变的三个关键因素,即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我国当前辅警机制在法律地位、人力资源、激励和福利等方面存在困境。本文以建邺区为例,通过数据分析、案例例举、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逐一分析我国辅警机制存在的普遍问题。法律地位方面,我国辅警机制存在辅警身份、职责定位、管理部门不明确和督察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人力资源结构方面,我国辅警机制存在辅警结构分布失调、人员素质偏低、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激励规划机制方面,欠缺招录聘用、教育培训机制,辅警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另外,辅警福利保障机制尚待完善,年休假、调休制度、加班补贴、商业保险等仍需进一步予以保障。最后,坚持问题导向,在对理论、历史和问题的总结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辅警机制的基本思路和相关建议,这一部分最大的特点是呼应全文的理论研究与问题剖析,坚持“合作共治”这一基本思路,从法律、管理、职能、权益保障、社会导向等多个方面,对辅警机制的改革和优化提出针对性建议。在辅警机制的制度化建设方面,要统一辅警管理机构,规范辅警职责权限,落实辅警执法责任。在辅警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议推行层级管理机制,从层级设置、评定标准入手,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型。在辅警机制的培训管理方面,建立常态化教育和教官选聘体系。在辅警机制的权益保障方面,要从执法上维护辅警合法权益,从机制上配套“惠辅”“爱辅”举措,从文化上提升辅警队伍凝聚力。同时,构建新媒体舆论引导机制,并建立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合作共治模式,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监督和评议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