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技术形成和稳定之后,技术扩散成为提高经济实体质量和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力量。当前对技术扩散的研究呈现三点不足:一是,缺乏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多以单一的成本论或收益论为主,而将成本约束和收益驱动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视角较少;二是以时间扩散为主,空间扩散的研究较为薄弱,而且空间扩散仍然以纯地理学研究为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不足;三是更多关注国际技术扩散,这主要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密切相关,但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技术扩散得不到应有重视。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两个背景性因素值得关注。一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发展模式由单纯的向外引进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我国开始由单纯重视对引进数量的考查逐步转为对引进质量的考察进而高度重视国内自身科研能力与技术实力的培育、推广与共享等;二是近年来,不同区域经济差距的加大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障碍。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贡献达到60%以上,因此,从区域技术扩散视角来认识和研究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具有较高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因素论角度来解构技术空间扩散的内在机制,认为空间距离、技术势差和产业联系对技术空间扩散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这些因素的内在组合决定了技术空间扩散特征和模式。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和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这一章对全文起着设计和总揽的作用。第二章为问题的提出。论文认为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经济极化过度而对周边区域扩散不足的现象形成了“极化陷阱”。在增长极阶段,这是由落后地区的低要素价格和先进地区高产品价格的共同力量决定。理论上分析,由于创新极阶段能够通过技术的内在特性保证先进区域和落后区域之间的区域互动和产业互动,可能形成有效的补偿机制,减弱“极化陷阱”的单一极化作用。然而,对我国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在创新极阶段仍然存在着核心区域的技术极化过度,对周边区域技术扩散不足的“极化陷阱”之谜。“极化陷阱”之谜的识别必须具备两个标准:一是技术极化已经成熟,具有进行扩散的创新极化空间;二是,技术扩散严重不足,制约周边区域发展。对我国的实证检验显示,我国已出现京津冀单核创新极化空间、(泛)珠三角双核创新极化空间和长三角三核创新极化空间。整体上看,这三大创新极化空间中的技术扩散严重不足,且技术扩散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京津冀和(泛)珠三角周边都出现了“创新飞地”或“创新空洞化”(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生成的内在机制如何?这正是本文提出的谜团,也是全文的分析起点。第三章主要从空间扩散的角度来考察极化陷阱之谜的影响因素。影响技术空间扩散的因素十分复杂,但主要分为内生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两大类。内生性因素包括空间距离、技术势差、产业联系三种,外生性因素主要是政府力量。第四章考察空间距离对技术扩散的作用机制。当存在适当的技术势差与产业联系,并且这两个条件保持稳定时,空间距离与技术扩散呈现负相关关系。而考虑综合技术势差和产业联系的技术承接能力时,空间距离与技术扩散可能呈现“U”型曲线关系,即包含技术势差和产业联系的技术承接能力将对空间距离形成替代关系,使空间距离与技术扩散的联系不再紧密。第五章考察技术势差对空间扩散的作用机制。技术梯度与技术梯阶的多种组合将决定着技术势差的动态变化;同时循环累积效应对技术势差的影响使得技术势差可能发散也可能收敛,这取决于技术梯度、技术梯阶、技术资本等特性要素的综合影响。第六章考察产业联系对空间扩散的作用机制。以区域产业分工为基础的横向经济联系和以投入产出为基础的纵向技术联系共同对技术扩散发生作用,产业结构的趋同化以及投入产出联系的缺失都会对技术的空间扩散形成制约。 同时,由于空间距离、技术势差和产业联系三种机制的内在特点,使这三种机制之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运动态势:空间距离建立在交通成本、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等成本基础之上,体现了典型的成本约束;技术势差建立在技术规模报酬递增和循环累积基础之上,体现了典型的技术规模优势;产业联系建立在区域产业分工和投入产出联系基础之上,体现了典型的技术结构优势。这三个要素之间的互补与替代关系体现了技术在成本约束与利润驱动条件下的空间运动过程。第七章提出促进技术空间扩散的政策选择。这不仅是从外生性因素角度对技术空间扩散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也是文章的结题部分。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论文从极化与扩散之间的联系入手,首次提出了“极化陷阱”的概念,并对此作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同时论文明确区分了经济极化中的增长极阶段和创新极阶段,并指出创新极背景下的极化过度和扩散不足并存构成了“极化陷阱”之谜的内涵。这既使选题视角具有新意,也形成了论文分析的起点。第二,从因素论角度来发掘技术空间扩散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成本-收益相结合的复式框架。从理论的高度对不同因素影响技术空间扩散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在技术势差影响技术空间扩散的研究中,指出技术梯阶和技术梯度的主要差异,并将这两个概念与技术势差相结合来研究技术势差对技术空间扩散的内在机制,在作者目前所阅览的相关中英文文献中,这种尝试尚属首次。第三,论文的研究目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选择了以技术问题来诠释区域问题的模式,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论文研究目标,摆脱了单纯考察技术扩散的思维范式,认为在自主创新战略背景下,技术空间扩散的顺利实施最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