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冲突源于认知冲突,并在此研究基础之上不断丰富。认知与情绪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作为“双重弱势群体”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了解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情绪冲突的特点与原因,将有助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情绪的调节和身心健康。文中共进行两项研究,各包括两个实验,实验组选取河南省某农村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32人,对照组选取为河南省某农村普通初中学生32人,实验a采用2(被试:受艾组、普通组)×2(材料:一致、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b采用2(被试:受艾组、普通组)×2(材料:一致、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分别探讨在情绪冲突和认知冲突条件下,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的差异;实验c采用2(组别:受艾组、普通组)×2(情绪效价:负性、正性)×2(行为控制:行为反应、行为抑制)混合实验设计;实验d采用2(组别:受艾组、普通组)×3(材料:积极面孔、中性面孔、消极面孔)×2(线索:有提示、无提示)的混合实验设计,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考察受艾滋影响被试情绪和认知冲突与普通中学生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否源于受艾滋病影响被试在反应抑制和注意偏向等认知控制方面与普通被试存在差异性。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第一,情绪词—面孔任务中,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一致条件反应时快于不一致条件反应时,均出现一致性效应;但相对普通中学生,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第二,情绪词—面孔任务中,受艾滋病中学生在cI条件反应时快于iI条件反应时,未出现冲突适应效应,而普通中学生相反;第三,性别词—面孔任务中,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一致条件反应时快于不一致条件反应时,均出现一致性效应;第四,性别词—面孔任务中,受艾滋病中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cI条件反应时慢于i I条件反应时出现序列位置效应,但在正确率上,受艾滋病组行为正确率更低;第五,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在反应抑制任务上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表现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反应抑制能力不足;第六,在无效线索条件下,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对消极情绪面孔反应时依次慢于中性面孔与积极情绪面孔,表现出对消极情绪材料的注意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