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地区的一体化,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企业全球化运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往不被重视的物流问题随着经营模式的变化而逐渐显现出来。经济管理学界和公司实务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进行了研究。总地看来,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的物流企业运作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和指导借鉴作用。然而,中国物流运行中依然明显的存在以下问题: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现象突出;社会物流依然粗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存在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软约束”;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可以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归结为物流能力方面的问题,对于物流能力问题已经有人提出,但结合中国的实践进行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本研究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国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中国物流能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第二章)建立整个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介绍研究的大的背景、综述物流能力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提出本研究的内容。在对研究对象明确的基础上,我们给出了简单的研究框图和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第三、第四、第五章)从宏观层面对物流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物流能力支撑要素中的公路、铁路和内河水路航道进行了重点研究。结论如下:不论是经济发达、路网状况较好的沿海地区,还是经济相对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地区,都存在着公路资源相对紧张的状况。仅有极个别省市的公路资源不太紧张。对铁路货物运输的区域间交流状况研究表明,当前物流呈现明显的外贸主导型,区域之间的货物交流正在扩大范围,货物的区域间交流正在发生变化。在内河航道方面,我们的研究发现航道的利用效率普遍极低,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在航道方面的投入不足有关。(二)选取货运周转量作为物流能力的表征指标,选取GDP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表征指标。我们应用EG两步法对物流能力和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协整关系,这个结论对于进行相应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从企业特性、运作层面对物流能力进行研究。对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物流能力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物流企业实施网络化社会运作的动力是明显存在的。构建物流联盟实施具有广泛基础的社会化运作是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物流能力的现实途径。第三部分(第六、第七章)本部分对于影响物流能力的其它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和物流企业不同的运作组织模式都对物流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一)物流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必然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交换。信息技术作为物流能力的一个纬度,信息技术对物流能力的影响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当前物流增长的指数化趋势;信息技术对全社会货物平均运距的双向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交通出行和货物运输间的促进与替代(或抑制)的关系;最后,从提升信息化水平的角度提出了中国政府在加强信息化方面应重点做的一些工作。(二)本文认为通过建立联盟对于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提出了一种各个会员企业处于平等地位的联盟——物流混序联盟。对影响物流混序联盟运作的信任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第四部分(第八章)是论文的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建立起了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所以这些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物流能力的研究。中国则不然,中国不能仅仅从企业层面来进行物流能力研究,相反,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仅仅是对物流能力的部分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化,对物流能力的外延和内涵尚需进一步深化,如何提升物流能力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未来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1)不同企业在不同目标下对物流能力的测度指标问题;(2)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信任平台的构建模式和实施策略;(3)物流基础设施能力和物流运作能力之间的协调问题;(4)未来信息技术对物流能力的影响问题;(5)物流能力规划与环境成本的问题;(6)标准化、模块化、柔性化对物流能力的影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