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奶牛隐性酮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试验奶牛血液中18项和乳汁中9项指标变化,旨在阐明"酮病制剂1号"防治奶牛隐性酮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并明确其对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为今后推广和应用该新型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产犊天数等相近的试验奶牛48头,其中24头为健康奶牛,24头为隐性酮病奶牛。将健康奶牛和隐性酮病奶牛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按给药剂量分为9g隐性酮病给药组(Ⅰ),9g健康给药组(Ⅱ),10g隐性酮病给药组(Ⅲ),10g健康给药组(Ⅳ),11g隐性酮病给药组(Ⅴ),11g健康给药组(Ⅵ),健康不给药对照组(Ⅶ),隐性酮病不给药对照组(Ⅷ)。给药奶牛分早晚两次混于精料中自由采食,整个试验期为12d,前8d连续给药,后4d不给药。各组奶牛在给药前0d,给药后4d,8d和12d检测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的浓度,结果显示:10g"酮病制剂1号"升糖降酮作用最好,防治奶牛隐性酮病的有效率(100%)和治愈率(83.3%)最高。给药的病牛血浆β-羟丁酸的浓度由2.14mmol/L降至0.78mmol/L,血糖的浓度由2.62mmol/L升至3.17mmol/L,该升糖降酮作用可持续12d。
选取产后0~30d,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等相近的试验奶牛24头,其中12头为健康奶牛,12头为隐性酮病奶牛。将健康牛和隐l生酮病牛分别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10g隐性酮病给药组(Ⅰ),10g健康给药组(Ⅱ),健康不给药对照组(Ⅲ),隐性酮病不给药对照组(Ⅳ)。给药奶牛分早晚两次混于精料自由采食,整个试验期为12d,前8d连续给药,后4d不给药。各组奶牛在给药前0d,给药后4d,8d和12d检测血液18项指标和乳汁9项指标,结果显示:(1)给药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奶牛血浆中ALT、AST、TP、ALB、GLo、A/G、Cr、BUN、TG、Ca、K、Mn等指标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而INS、GN、丙酸的浓度升高,乙酸、丁酸的浓度下降(P<0.05)。(2)给药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泌乳量明显增加(P<0.05),而乳脂、乳蛋白、乳糖、乳非脂固型物、乳冰点、乳密度以及乳钙、乳钾和乳锰等指标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酮病制剂1号"通过调控激素分泌和主要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发挥升糖降酮作用,有效地防治奶牛隐性酮病,其中最佳口服剂量为每头每天10g:"酮病制剂1号"对试验奶牛血液矿物质和乳汁中主要成分无显著的影响,对试验奶牛肝脏、肾脏无损害作用,故该制剂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的新型药物;但是有关"酮病制剂1号"防治奶牛隐性酮病的作用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