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病制剂1号”防治奶牛隐性酮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

来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奶牛隐性酮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试验奶牛血液中18项和乳汁中9项指标变化,旨在阐明"酮病制剂1号"防治奶牛隐性酮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并明确其对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为今后推广和应用该新型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产犊天数等相近的试验奶牛48头,其中24头为健康奶牛,24头为隐性酮病奶牛。将健康奶牛和隐性酮病奶牛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按给药剂量分为9g隐性酮病给药组(Ⅰ),9g健康给药组(Ⅱ),10g隐性酮病给药组(Ⅲ),10g健康给药组(Ⅳ),11g隐性酮病给药组(Ⅴ),11g健康给药组(Ⅵ),健康不给药对照组(Ⅶ),隐性酮病不给药对照组(Ⅷ)。给药奶牛分早晚两次混于精料中自由采食,整个试验期为12d,前8d连续给药,后4d不给药。各组奶牛在给药前0d,给药后4d,8d和12d检测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的浓度,结果显示:10g"酮病制剂1号"升糖降酮作用最好,防治奶牛隐性酮病的有效率(100%)和治愈率(83.3%)最高。给药的病牛血浆β-羟丁酸的浓度由2.14mmol/L降至0.78mmol/L,血糖的浓度由2.62mmol/L升至3.17mmol/L,该升糖降酮作用可持续12d。 选取产后0~30d,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等相近的试验奶牛24头,其中12头为健康奶牛,12头为隐性酮病奶牛。将健康牛和隐l生酮病牛分别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10g隐性酮病给药组(Ⅰ),10g健康给药组(Ⅱ),健康不给药对照组(Ⅲ),隐性酮病不给药对照组(Ⅳ)。给药奶牛分早晚两次混于精料自由采食,整个试验期为12d,前8d连续给药,后4d不给药。各组奶牛在给药前0d,给药后4d,8d和12d检测血液18项指标和乳汁9项指标,结果显示:(1)给药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奶牛血浆中ALT、AST、TP、ALB、GLo、A/G、Cr、BUN、TG、Ca、K、Mn等指标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而INS、GN、丙酸的浓度升高,乙酸、丁酸的浓度下降(P<0.05)。(2)给药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泌乳量明显增加(P<0.05),而乳脂、乳蛋白、乳糖、乳非脂固型物、乳冰点、乳密度以及乳钙、乳钾和乳锰等指标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酮病制剂1号"通过调控激素分泌和主要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发挥升糖降酮作用,有效地防治奶牛隐性酮病,其中最佳口服剂量为每头每天10g:"酮病制剂1号"对试验奶牛血液矿物质和乳汁中主要成分无显著的影响,对试验奶牛肝脏、肾脏无损害作用,故该制剂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的新型药物;但是有关"酮病制剂1号"防治奶牛隐性酮病的作用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其他文献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且心理尚未完全发育的学生而言,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掌握基本语文常识的同时,还应注重阅读理解力.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是课文朗读.学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明确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并规定了各个级别的阅读目标,也对各个级别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技
我的妈妈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幼儿园教师,她的个子高高的,脸长长的,头发乌黑油亮,眼睛大而有神.可她的手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你若是认为我妈妈是教师就管我管得紧,那可就大错特
期刊
科学思维是生物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当今求学阶段以及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高中生物科学史是过去生物学家对生物学现象的思考和探究过程.科学史中一个个精巧的实验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不断深入推进的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开始对初中的英语教学作出了新的要求.在
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其中,思维导图就是其中的一种.详细地说,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除了可以活跃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