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葡萄霜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在我国各大产区中也属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但是由于市场上各类化学杀菌剂琳琅满目,且地区间病原菌、气候条件和品种等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关系,导致生产上用药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明确葡萄霜霉病有效用药种类及发病规律,建立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模型,确定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指标从而指导适期防治。本文对葡萄霜霉病的病害流行时间动态模型、药剂防治及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对蜜汁、红乳和左优红3个品种葡萄霜霉病进行发病规律调查,利用SPSS20.0对各品种葡萄霜霉病发病时间进行模拟,发现Logistic函数模型模拟效果最好,同时构建了该病害随时间变化的Logistic函数模型,对其增长趋势拟合更加准确,利用构建的时间动态模型对蜜汁、红乳和左优红3个品种的流行时期加以推导,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葡萄霜霉病病害流行时期略有差异。蜜汁霜霉病病害的指数增长期是7月下旬—8月上旬,其病害的逻辑斯蒂增长期是8月上旬—8月下旬,衰退期是8月下旬之后。红乳霜霉病病害的指数增长期是7月下旬—8月上旬,其病害的逻辑斯蒂增长期是8月上旬—8月下旬,衰退期是8月下旬之后。由于左优红始发期相对较早,因此左优红霜霉病病害的指数增长期是7月中旬—7月下旬,其病害的逻辑斯蒂增长期是7月下旬—8月中旬,衰退期是8月中旬之后。2通过对9种药剂共计28个处理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的氟噻唑吡乙酮OD2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高达87.43%,防效第二的是10%的氟噻唑吡乙酮OD2000倍液,其防效为87.37%。另外,2%的武夷菌素AS75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低,仅仅只有48.74%。23.4%的双炔酰菌胺SC2000倍液、23.4%的双炔酰菌胺SC1500倍液、200g/L的吲唑磺菌胺SC1500倍液、10%的氟噻唑吡乙酮OD3000倍液、23.4%的双炔酰菌胺SC2500倍液、50%的烯酰吗啉WP1500倍液、200g/L的吲唑磺菌胺SC1000倍液、50%的烯酰吗啉WP2000倍液、200g/L的吲唑磺菌胺SC2000倍液、50%的烯酰吗啉WP2500倍液、80%的波尔多液WP500倍液、80%的波尔多液WP400倍液等12个处理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也都有较好的效果,均超过80%。生物药剂中寡雄腐霉4000倍液的防效最高为78.15%,与其他各生物药剂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因此,生产上用药防治葡萄霜霉病,建议化学药剂优先使用10%的氟噻唑吡乙酮OD和23.4%的双炔酰菌胺SC,生物药剂优先推荐1×10~6个孢子/g寡雄腐霉。3本研究以防治效果最高的处理(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2500倍液)为对照来计算经济危害允许水平(EIL),应用SPSS20.0软件建立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553X-6.316,再将EIL的值作为x代入防治后病情指数与开始防治时的病情指数的回归方程y=0.249x-0.002中,可求出防治指标ET=1.79,即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临界病情指数。当叶病情指数达1.79时开始第1次防治,为防治的最佳时间,如果病害持续上升,每间隔一周进行一次防治,这样,叶病情指数可以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内,不会导致太多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