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以颠覆传统解构主义观念为主要特征,系统消解了结构主义理论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对传统翻译理论与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解构主义发端于哲学,其影响却渗透到文学、美学、艺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解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罗兰·巴特等。
从翻译角度来说,解构主义通过否认文本中任何中心意义的存在,从而把文本的解释权交给了译者。并且,该理论认为原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译文,译者是创造的主体。
此外,根据解构主义理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是平等互补的关系。因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至少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而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凸显了对原文本的改写过程。“改写”实际上是指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方法和策略。对原文的每一次阅读和翻译都意味着对原文的重构,翻译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供给译文读者可读的文本,还是为了保护和重现上述差异。除了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知识装备外,翻译过程还涉及其它诸多因素比如文化语境等的影响。总而言之,相对于传统语文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研究,解构主义提供了一个研究翻译的全新视角,使得传统的封闭、静止的意义观变得开放起来。此外,解构主义理论还在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上为读者理解译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作者运用解构主义对《诗经》的四个英译本(理雅各、韦利、许渊冲、汪榕培和任秀桦译本)进行分析,同时将译者的翻译目的,历史背景,翻译策略以及其他因素如诗歌的语言特征和艺术形式纳入考量范围。四个译本风格不同,各有韵味。首先,译者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翻译活动的具体执行者,译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本人身份、时代、社会、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另外,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译者对于译作势必会带有自己的理解与阐释,将《诗经》原作作为绝对标准的还原式翻译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不同的阐释使得原文的意义不断“延异”,赋予了原文新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站在时代立场上去理解和解释前人的翻译,而不是一味要求翻译得忠实。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论文的前言部分,简述了《诗经>在历史上的地位,结合我国当前的对外宣传政策,并引用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分别阐述了本论文的解构主义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分别介绍了国内外解构主义的发展和流变以及《诗经》的英译现状。
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框架,解构主义翻译观及相关术语。
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对四个译者及其各自的《诗经》英译进行介绍。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在解构主义视角下对《诗经》的四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从译者主体性和翻译客体两方面进行了全文的总结,同时,本文指出了解构主义理论在《诗经》翻译研究中的缺陷及对今后研究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