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培训在当下十分盛行,虽然大众社会整体对保险业培训负面评价较多,但是保险业培训仍然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参训新人持续不断,发展态势日益规模化。保险业的企业培训,为什么在大众敬而远之的表象下,会存在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样的疑问让笔者对它萌生了兴趣。但是,关于企业培训的现有研究虽然众多,却都集中于教育学与管理学,囿于学科分工以及研究视角和旨趣的限制,上述疑问很难从中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保险业的企业培训纳入了笔者的选题视野。
保险公司的企业培训魅力何在?这个活动如何进行?谁在参与此项活动,他们做了什么,或是得到了什么?参训者又为什么会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这个活动具有怎样的实践机制?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笔者于2008年3月和4月期间,以一位参训新人的身份,参与观察了平安保险公司针对入职新人开展的企业培训。由此,平安保险公司的企业培训就成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希望通过对此个案的解读回答上述问题。
笔者接触到的平安培训,其核心已经不再是对员工技能提升的职业培训,而是一套以企业文化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理念教育,展现和打造“平安人”成为培训的主题。在笔者看来,平安培训就是戈夫曼所言的犹如一场表演的社会交往活动。在这场表演中,存在“培训者”和“参训者”两个剧班,一方面,培训者作为表演者,谨慎地表演“平安人”这一角色,并借助制定和履行严格的纪律规范、讲述个人故事、举办群体集会、引进拓展游戏、提供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等表演技巧,恰当地运用“秩序”、材目标”、“成功”、“金钱”、“社会关系”、“发展”、“竞争”等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词作为舞台道具,正确地表演了“平安人”和参训者共处的生存情境;另一方面,参训者本是这场表演的局外人,各自都有着对当下生活的体验——断裂社会中,失范的社会生活背负着自由的重压,众多的选择带来不可预测的迷茫,“他人导向”的匿名权威使得“成功”成为生存时尚,当正在思考、试图总结自我生存情境的他们以各种方式巧遇“平安人”,并产生一窥究竟的好奇心时,他们就已经不自觉地卷入了这场表演,成为此次交往活动的当事人,成为了本次表演的。观众”,凭借着自己的主观经验对“平安人”解读。
笔者作为一个当下社会的生存者在解读“平安人”,更作为一个社会研究者解读平安培训,生活经验、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的共同引导,让笔者对平安培训有了深刻的解读:平安培训作为一次社会交往活动,它顺利实现了培训者和参训者的对话。究其实践机制,在于表演者很好地将“平安人”定位为一个生存的共同体,虽然这个形象不完全等同于任何一个个体,但是当下中国断裂社会的生存现状造就了它,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参训者,都在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完成了对它的认知。培训作为人为创造的一个表演“剧场”,培训者正是借助它的抗干扰性和可控制性,恰当地运用了当下社会生存情境中的关键词,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手段正确表演了这个生存情境,成功的演出了“平安人”。将当下中国社会的生存状况正确提炼和恰当表现,是培训实践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培训者才成功地控制了参训者对“平安人”的印象生成,才成功实现了培训者和参训者两个群体对话的持续进行,完成了此次的社会交往活动。
培训是人为创造的一个剧场,舞台道具是在对当下社会生存情境提炼后,由培训者选择运用的。这样的情境定义,在保证培训者和参训者的对话顺利进行时,也仅仅局限于培训这个剧场中。因此,当参训者由“观众”转变为“表演者”,由台前进入台后时,情境突破,表演性分裂产生,很多参训者因为陷入对“平安人”认同的怀疑而选择离开。这一过程也成为本研究未完成的思考,希望可以作后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