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IVCM对于真菌性角膜炎的应用价值,通过结合临床诊疗过程并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较,总结其特有的优势与目前的局限性。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因诱因、疾病特点、病程规律进行总结,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应症、临床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从而为临床上真菌性角膜炎诊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77例77眼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给予抗真菌系统性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IVCM),以及裂隙灯、视力、眼压、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病情变化时及出院时再次复查IVCM。归纳整理病历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现病史等进行总结,分析致病危险因素;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病史及病程,分析入院前影响因素与入院时病情之间的关系;总结IVCM检查结果,对不同情况下的IVCM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根据症状、体征及裂隙灯下眼部专科情况,总结疾病临床特征并进行临床分级;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划分后,对应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病程中根据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适时进行调整,包括药物用量、是否采取手术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观察患者住院治疗期间角膜病灶的变化过程和愈合情况,比较分析不同严重程度下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本次研究中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51—6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占比最大,其次为61—70岁,农民行业占大多数,多于秋季入院,最主要的致病原因为植物性外伤史。入院前因素分析:1.分析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与发病时间之间的关系,对轻、中、重度3组进行比较,可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12.304,P=0.015),即不同病情分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故发病时间与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2.分析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与入院前治疗之间的关系,对抗生素组、激素组、未治组进行比较,可得到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2=2.765,P=0.598)。即不同干预的三组,在入院时病情程度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检查与诊断:1.将首诊与非首诊患者的IVCM阳性检出率相比较,首诊略高于非首诊患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2=0.519,P>0.05)。2.将轻、中、重度3组患者的IVCM阳性检出率相比较,可得到P>0.05,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2=1.031,P=0.637),IVCM阳性检出率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关联。3.分析IVCM的阳性检出率与发病时间的关系,对发病时间不同的3组患者,将各组IVCM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可得到P>0.05,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2=0.49,P=0.817)。治疗及预后:1.对单纯性药物治疗在不同病情患者中的疗效进行比较,轻、中、重度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c~2=28.435,P<0.001)。2.根据具体所使用的滴眼药物不同,将单纯性药物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氟康唑滴眼液单独使用组(A组)16例、氟康唑滴眼液与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使用组(B组)21例。比较A组与B组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可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7.957,P=0.046),即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在中度患者中,将单纯性药物治疗、病灶板层切除术、羊膜移植术三种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可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267,P=0.035),即在疗效上,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药物治疗与病灶板层切除术、药物治疗与羊膜移植术、病灶板层切除术与羊膜移植术,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重度患者中,将单纯性药物治疗、结膜瓣遮盖术、角膜移植术三种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可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20.844,P<0.001),即在疗效上,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药物治疗与结膜瓣遮盖术、药物治疗与角膜移植术,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中、重度患者中,将单纯性药物治疗与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相比较,可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21.061,P<0.001),即在疗效上,药物治疗与联合手术治疗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真菌性角膜炎的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主要病因为植物性外伤。2.IVCM对真菌的检出及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确诊有重要意义。3.轻度真菌性角膜炎通过单纯性药物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及预后。对于中、重度真菌性角膜炎,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