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山作为连接中亚和我国新疆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山面临降雪率大幅度下降、冰川消融加快、草地退化显著等问题。因此,天山山脉植被年际尺度的动态演化过程的空间监测及其关键驱动因素的深入分析,已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本研究以MODIS NDVI产品为数据源,利用HANTS滤波算法和像元二分模型法合成了中亚天山2000-2016年植被覆盖度,利用线性回归和显著性检验分析了天山植被的动态变化规律,应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探索了降水和温度等气候变化因素对植被生长的驱动,并通过中高分辨率Landsat影像数据的信息提取和野外现场考察验证,综合研究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天山典型区域植被生态变化及其驱动的自然与人类活动因素,并提出植被生态退化区的环境修复对策与建议。本研究论文得出的主要认识与结论如下:(1)总体来看,天山植被覆盖度的年均值为0.36。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地带分异,中天山和北天山西部植被覆盖度较高,且主要植被类型为农田、森林和草原,南天山和北天山东部植被覆盖度较低,主要植被类型为荒漠、灌丛和草原。中亚天山植被覆盖度随地形因素变化显著,海拔1200-3900米、坡度0-40°、南北坡向是植被像元的主要分布区,且不同类型植被随地理因素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性。(2)过去17年间,中亚天山植被覆盖度呈现改善和退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7%和33%,退化主要发生在中天山和北天山西部植被覆盖度高值区域,改善主要发生在南天山和北天山东部植被覆盖度低值区域。天山植被覆盖度高值区是其植物生物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地区的植被退化可能会导致区域气候的改变并影响生态稳定。(3)过去17年间,中亚天山生长季温度和降水的年均值为13.62℃和134.76mm,二者在研究时段内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加量相对其均值分别为5.9%和1.4%,即中亚天山气候整体呈现“暖湿化”趋势,但温度的升高幅度强于降水的增加幅度。中亚天山植被覆盖变化受到温度和降水显著影响的面积比例为18.0%和42.6%,降水是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降水减少和温度快速上升是中天山和北天山西部植被覆盖退化的主要原因,而降水增加和温度适度升高导致了南天山和北天山东部植被覆盖的改善。(4)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巴音布鲁克和博格达柴窝堡湖周边地区是植被生长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典型区域。巴音布鲁克遗产区植被生长在2011-2013年由于道路建设和放牧活动受到干扰,而在2013-2016年由于当地政府对遗产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得以改善,但由于旅游开发和放牧活动,遗产核心区观景台和“九曲十八弯”附近植被生长持续退化。柴窝堡湖在研究时段内呈现湖面面积的不断萎缩和湖周植被覆盖的改善,人类过度开采湖周地下水是导致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而湖面萎缩后形成的盐渍化土壤生长了大面积盐生植被,同时柴窝堡湖-马连滩-达坂城盐湖周边的荒漠植被随着降水的增加其植被生长也在缓慢改善,因而研究区总体呈现植被覆盖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