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视域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712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精神的发展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志愿精神的倡导和培育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志愿精神培育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有待进一步地丰富、完善和发展。基于道德情感主义的理论和视角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具有一定新意,也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志愿精神溯源及志愿活动载体进行了讨论,可以对志愿精神的内涵加以界定:志愿精神是一种以主动关心他人为理念,以追求仁爱利他为目标,以自愿服务为原则的崇高的道德精神。
  道德情感主义是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说。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认为道德情感具有天然性、利他性和对个体行为的主导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情感主义则倡导以情化人,至善至情,以情修身,推己及人。心理学的道德情感主义流派认为,道德情感是人体的机能性反应,具有体验和反思功能。道德情感主义者的思想观点不尽相同,具有共识性的观点是道德情感对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主导作用。道德情感主义的理论为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学理依据,笔者据此建立了道德情感CAJ模型。
  志愿精神与道德情感密切关联,其相关性表现为:道德情感助推志愿精神的生成,志愿精神是道德情感的具体呈现。道德情感是一个综合系统,包含同情、共情以及移情,三者交互作用对个体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道德情感在志愿精神培育中的作用机理可概括为:同情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基础,共情是中介,移情是目标。这一作用机理的探讨为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方法论意义的指导。
  志愿精神培育的具体方法是道德情感作用机理的逻辑延伸,基本思路是在志愿精神培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同情、共情、移情的相互促进。具体的方法可分为四种类型:转变志愿观念,激发同情志愿;培养感恩意识,扩大共情效应;强化榜样作用,增强移情能力;创设志愿情境,营造利他氛围。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刻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互联网所产生的冲击波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围,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便捷高效的网络沟通方式使互联网成为了“民声集散地”。因此,如何在新时代利用网络密切联系群众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本文围绕“网络党群沟通机制建构”这一核心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深刻内涵和生成机制是什么?如何有效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这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运用政治学、传播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寻提升新时代社
学位
树立青年榜样,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引导青年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时代,新使命,对青年榜样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青年榜样的作用发挥面临着一些冲击与挑战,如何优化其作用发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现实问题。  在青年榜样的形象特征与事迹类型层面,建立1997-2019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资料库,描述历届获奖者的时空分布、个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全球治理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着眼,提出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主张。特别是在如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他将协商民主的思想推广到对全球治理的思考,阐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明确提出了“协商对话”应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方法。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发现,
学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全球治理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顺应世界各国同舟并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中国适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提出以来经过了从理念构想到话语沟通,从理念传播到行动构建的发展过程,为促进世界长期和平稳定局势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本文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主题,从“思想、话语、行动”三个维度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过程、现实困境,从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党和政府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目标的重要抓手。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直面临供需失衡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金华市农村文化礼堂项目的实地调研,在该项目对解决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的影响及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得出初步结论。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同时参考借鉴
学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指南,通过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来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资源枯竭型乡村在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因为曾占有资源禀赋的优势,发展领先,有些甚至一度成为富裕乡村。但随着资源的耗尽,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渐次突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资源枯竭型乡村逐渐衰落。资源枯竭型乡村具有典型性,对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早在汉唐盛世时,中国就曾以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制度吸引着周边国家前来学习。然而,西方国家自新航路开辟以后开始迅猛发展,中国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落后。强大的综合国力是一国拥有良好国家形象的前提,但近代中国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综合国力逐渐下降,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不断“被矮化”,由远近闻名的“礼仪之邦”变成了受人诟病的“东亚病夫”。然而,这一切随着1949年
男女平等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男女平等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并被写入宪法。然而,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并不等于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现实生活中,女性在参政议政、就业、受教育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遭遇种种不公平甚至歧视性的待遇。人们对于男女平等只是口号上重视,内心却是漠视的。男女平等在实践中和文本中的差距不禁让我们反思:当今中国,男女平等的现状究竟如何?十八
学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到一个特殊的阶段。尽管革命形势严峻,但无论是共产党根据地还是国民党统治区,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停滞。在国统区发行的《中苏文化》作为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和“国统区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①通过对列宁思想大量系统地刊载和介绍,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观察列宁思想1937年至1949年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