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乳酸发酵食品中分离筛选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研究其抗氧化能力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功能性乳制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体外清除DPPH的能力为指标,在相同菌量条件下,从32株受试菌株中筛选出具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正交实验优化其发酵条件,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其抗氧化水平。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传代培养后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乳酸菌干预组。模型组用含0.45 mmol/L H2O2(终浓度)的RPMI-1640培养基作用于细胞2 h建立损伤模型,干预组将109cfu/mL的具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与含0.45 mmol/L H2O2的RPMI-1640培养基于37℃孵育3 h,过滤除菌后取上清作用于细胞2 h,分别测定各组细胞活力(MTT法),测定上清液LDH、MDA及SOD含量,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形态,Hoeche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核变化,HepG2细胞辅助验证受试菌对其保护作用。结果:从受试的32株乳酸菌株中,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嗜酸乳杆菌874,DPPH清除率在35%左右。利用单因素实验,以发酵得到的菌体的DPPH清除率为指标,从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吐温种类、生长因子种类及添加量,碳、氮源种类及添加量等多个方面对筛得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就碳、氮源及生长因子(乳糖和豆芽汁)添加量等对清除DPPH自由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了正交实验,确定了筛得菌株的优化培养基及最佳培养条件。优化培养基成分为乳糖1%,豆芽汁12.5%,葡萄糖2.5%,蛋白胨:牛肉浸膏=1:1,其余同MRS培养基。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为3%,培养基初始pH值为6.4,37℃下发酵20 h,吐温-80作为促生长因子。经优化后,菌株DPPH清除率由(35.15±0.49)%左右增至(66.70±0.42)%,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由(19.60±0.99)%提高至(33.30±1.84)%,还原能力由(105.75±1.34)%增至(159.50±22.20)%。体外细胞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培养上清液中LDH及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SOD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扫描电镜下模型组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出现大量凋亡小体,干预组形态接近正常;模型组经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可见明显的颗粒状和固缩状荧光,干预组呈弥漫均匀荧光。结论:筛选得到1株嗜酸乳酸菌,经优化其DPPH清除率达(66.70±0.42)%,羟自由基清除率为(33.30±1.84)%,还原能力为(159.50±22.20)%;完整菌体可保护细胞免受H2O2造成的氧化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乳酸菌可以清除自由基(活性氧)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