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对儿童的心理发育和学习有较大影响。该研究通过对抽动障碍的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评价,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2)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对行为干预、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等的研究不断增多,通过对上述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电子检索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CC、Pubmed、OVI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应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计算合并的OR值及95%CI,计量资料计算合并的MD及其95%CI,并对不能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抽动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入Meta分析的有12篇,英文8篇,中文4篇,均为病例对照研究。12篇涉及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均为关于链球菌感染的研究。其他危险因素的文献,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产前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的研究未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无法进行Meta分析。根据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价入选的文献研究设计,结果显示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研究方法可比性及观察资料完整性上较好,在入组标准符合性上稍差,纳入的研究文献总体质量较高。经异质性检验显示,文献间异质性较大(P<0.05,I2=55%),采用随机效益模式计算合并OR值,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合并OR值为5.06,95%CI为[3.24,7.91]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予以剔除所占比重最小的研究组后Meta分析的结果无明显差异,故其敏感性低;漏斗图分析显示,文献分布对称,且多位于顶端,提示入选的12篇文献的发表偏倚不大;通过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进一步说明链球菌感染与抽动障碍有关的结果可信。(2)抽动障碍的治疗: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57篇,英文文献306篇,涉及抗精神病药物,α受体激动剂以及其它药物、行为干预、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等,排除重复文献等筛选后,进入研究的临床文献为中文20篇,英文71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6篇(IIIb,氟哌啶醇3篇,可乐定7篇,匹莫齐特6篇,利培酮4篇,奥氮平、胍法辛、阿立哌唑、中药、习惯反转治疗各2篇,余治疗各0~1篇),低质量的对照研究6篇(IV),病例系列研究或病例报告48篇(IV),Meta分析1篇(Ia),文献主要以随机对照试验及病例系列研究或病例报告为主,质量欠佳,其中研究设计、方法类似,可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2篇,均为关于胍法辛与安慰剂对照治疗TD的随机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的两篇文献研究质量评价仅有两项出现高风险,提示未做到分配隐藏及对结果进行盲法分析,但其他项基本符合要求,纳入的研究总体质量较高。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文献间异质性小(P=0.89>0.05,I2=0%),采用固定效益模式计算合并MD值。合并MD值为-4.79,95%CI为[-8.84,-0.73]有统计学意义(P=0.02),提示胍法辛治疗抽动障碍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结论:(1)TD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TS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观点得到普遍的认可(Ic级),检测候选基因的结果的不一致(IV级),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关于环境因素的高质量研究的文献较少,研究提示A型链球菌感染与TD发生和症状加重的关联性较大,为TD发病的危险因素(IIIa级)。父亲的年龄(IV级)、母亲孕期吸烟(IV级)、低出生体重(IV级)及Apgar评分(IV级)和心理应激(IV级)等与TD的发生、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共患病有关。(2)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Ib级)、匹莫齐特(Ib级)、利培酮(Ib级)、奥氮平、齐拉西酮(Ib级)、喹硫平(Ib级)、泰必利(Ib级)、阿立哌唑(Ib级)均被认为对抽动障碍治疗有显著疗效;α-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可乐定(Ib级)、胍法辛(Ia级)被认为可作为抽动障碍治疗的一线药物;抗癫痫药物:氯硝西泮(IV级)、托吡酯(Ib级)对抽动障碍的治疗可能有效,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左乙拉西坦(Ib级)对抽动障碍可能无效;其它药物:巴氯芬(IIb级)、肉毒素(Ib级)对抽动障碍的治疗有效。(3)行为干预治疗抽动障碍的疗效确切(Ia级);手术治疗:深部脑刺激(IIb级)、毁损性手术(IV级)、经颅磁刺激(IIb级)对抽动障碍的治疗可能有效,需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明确;中药(Ib级)可有效治疗抽动障碍,但针灸治疗(IV级)抽动的疗效有待随机对照试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