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定过敏反应者体内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PAF和尿液中PGD2的含量,观察这些生物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比较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人群及正常人血液中这些生物学指标含量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分析、研究、探讨和揭示这些生物学指标在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最后阐明研究意义。方法:实验大致分为2组:实验组根据造影剂的不同分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组(样本20例),其中男性6例(30%),女性14例(70%),平均年龄50岁左右;?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63%),女性22例(27%),平均年龄45岁左右。对照组为免疫正常人(排除各种过敏性疾病、冠心病、颅脑损伤、吗啡过量等)133例,大多数是来自于学校的自愿者,少数来自于社会。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2岁。其中男69例(52%),女64例(48%),平均年龄35岁左右。各实验组均使用采取抗凝组(EDTA)和不抗凝组周围静脉血各2m L及尿液5m L作为研究标本,采用离心机1500r/min离心5min后取上清,并置入-80℃待测。(1)本实验血清标本中类糜蛋白酶、PAF含量均通过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2)实验将所选取尿液样本取出后,置于室温下复融,待其充分溶解后,用ELISA法检测尿液标本中PGD2的含量,最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ITACHI 7170A)检测尿肌酐(苦味酸法),在排除肾脏排泄清除率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实验的研究前提,其结果以尿PGD2/尿肌酐(ng/mg)表示。(3)实验结束后对所得数据及时应用统计学工具进行科学的描述和准确的定量和(或)定性分析。结果:(1)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组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组血清类糜蛋白酶含量(1.03±1.79 ng/m L)高于对照组(0.08±0.03 ng/m L)(P<0.05),但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组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组(1.16±2.46 ng/m L)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组(22.67±32.80ng/m L)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组(18.81±29.08ng/m L)血清PAF含量均22.67±32.80ng/m L高于对照组(1.14±0.83ng/m L)(P<0.05),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组及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组(276.52±177.46ng/m L)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组(261.56±160.22)血清PGD2含量高于对照组(86.91±31.35)(P<0.05),但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组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造影剂过敏组(55.72±60.04)与药物过敏组(56.03±40.02)血清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21.05±8.51)(P=0.01),血清TNF-α含量在造影剂过敏组与药物过敏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组(28.33±18.44)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组(33.03±25.54)尿液PGD2/尿肌酐含量高于对照组(6.31±5.24)(P<0.05),而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组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组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类糜蛋白酶主要是由肥大细胞中产生,并在外因的作用下由其分泌的特有的一种蛋白酶,这个观点已经成为研究共识;该生物酶已作为肥大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当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该酶可成为研究过敏性反应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诊断指标之一。(2)生物体内受体在被其所识别的特异性抗原的刺激下,由嗜碱性粒细胞合成并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然后该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PAF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发挥一系列生物学作用,如产生大量活性氧、白三烯等炎性介质,这些生物学活性产物既是研究过敏反应的重要指标,又同时在过敏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PAF可作为过敏反应发生发展纽带和桥梁,同时也可作为过敏反应诊断的重要生物学参考指标。(3)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是病理生理学研究得出的经典结论,它可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介导了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故TNF-α也可作为过敏反应的生物学指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4)需在排除肾脏清除排泄因素病理等状况的前提下,本实验所取的研究对象的尿液标本中,通过测定其中PGD2含量并观察其浓度变化等规律亦可作为诊断过敏性反应的重要生物学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