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农业、交通运输和生产建设的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开放性外伤、骨缺损患者日渐增多,在临床上大段骨缺损及外伤后感染的治疗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且外伤后组织感染极大的影响骨缺损的修复。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及未来台海军事斗争卫勤保障的需要,目前国内对于海水浸泡的组织损伤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对肢体大段骨缺损海水浸泡感染后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研究较少,且海水浸泡大段肢体骨缺损感染动物模型的制备也无相关报道。本实验在此背景下,特至福建沿海某特定海域开展开放外伤海水浸泡感染后大段骨缺损材料修复的对比研究。首先开展开放性外伤骨缺损海水浸泡并感染的动物模型制备,并且采用现阶段临床使用最多的二种人工替代材料修复骨缺损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本研究目的主要是对比海水浸泡与陆地自然暴露感染后软组织修复情况及材料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为未来海洋事业及军事斗争卫勤保障提供支持。本研究共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首创开放肢体大段骨缺损海水浸泡并感染的动物犬模型的制备,取雌雄不限犬,重10~15kg,麻醉后取前小腿桡骨,于桡骨中段部分制成2厘米长开放性骨缺损,海水浸泡致伤肢骨缺损感染,完成肢体骨缺损海水浸泡并感染的动物模型。二、开展了福建某特定海域肢体开放性外伤海水浸泡后感染的细菌及其对抗生素敏感程度的初步调查。试验组特定海域海水浸泡,对照组伤口自然暴露,各2小时,再将伤口无菌包扎,3天后观察伤口情况,取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确定感染。并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优选有效抗生素治疗骨缺损并感染的动物,指导开放性外伤海水浸泡后细菌感染临床抗生素的经验性早期使用,为开放性外伤海水浸泡后感染的治疗赢得保贵时间。三、通过动物试验,观察海水浸泡后感染对伤肢骨缺损周边皮肤软组织修复情况的影响。观察骨缺损海水浸泡并感染后伤口皮肤愈合、深部软组织修复及材料置入的稳固性。采用四格表进行统计处理,卡方检验,分析所得试验组伤口愈合效果及材料稳固性都差于对照组。四、进行人工替代材料置入修复感染后骨缺损的效果对比研究。二期所有骨缺损海水浸泡感染后动物随机分组,分别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复合材料骨段植入及CPC凝固体(自固化磷酸钙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植入。术后12周分别行X线摄片,取断端骨组织病理学观察,软组织以HE染色,骨标本固定VG染色。通过X线片及病理切片观察骨折断端与材料间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软骨骨痂和新骨增生情况,给予行软组织病理评级,并给予骨断端骨痂生长情况分级。采用析因分析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所得术后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以及纳米复合骨与CPC间软组织病理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 ,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以及纳米复合骨与CPC间骨断端骨痂生长等级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组与材料间无交互作用(P>0.05)。临床结果显示: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可见海水中特有弧菌菌群,致病性强,通过大体标本愈合情况观察,海水浸泡组伤口皮肤及软组织愈合差于自然暴露组;组织病理学愈合等级对比,试验组愈合效果差于对照组,材料修复方面CPC凝固体降解可,新生骨长入效果好于纳米骨;骨痂生长情况同样显示试验组生长量差于对照组,CPC材料诱导成骨明显好于纳米骨。分析本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通过研究肯定了弧菌属致病性强,海水浸泡后危害性大,致感染后严重影响伤口愈合,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知,环丙沙星、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对球菌、杆菌及弧菌均有较高的敏感率,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可以列为经验性用药常规使用;海水浸泡开放骨缺损感染后人工材料修复差;开放骨缺损海水浸泡感染后CPC凝固体植入较纳米材料骨植入修复效果好。目前广泛应用的二种替代材料中,CPC修复及促骨生长效果较好,为将来在骨缺损中对于材料骨的选择有一定借鉴作用。且我们率先制备的海水浸泡肢体开放骨缺损并感染的动物模型,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