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释放Wolbachia蚊子阻断登革热传播是一种安全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方法.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存在的Wolbachia具有母系传播、胞质不相容(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和阻断登革热病毒等病原体在蚊子体内复制的功能.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一旦感染了这类Wolbachia,将会大大削弱它们传播登革热的能力.近年来,Wolbachia在蚊群中传播的动力学引起了众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放Wolbachia蚊子阻断登革热传播是一种安全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方法.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存在的Wolbachia具有母系传播、胞质不相容(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和阻断登革热病毒等病原体在蚊子体内复制的功能.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一旦感染了这类Wolbachia,将会大大削弱它们传播登革热的能力.近年来,Wolbachia在蚊群中传播的动力学引起了众多学者们的关注,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最早研究Wolbachia在蚊群中传播动力学的工作可以追溯到1959年Caspari和Watson建立的离散模型,该模型用感染频率刻画了Wolbachia在蚊群中的感染程度.1978年,Fine考虑不完全母系传播,进一步优化了Caspari和Watson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找到了一个感染频率阈值(不稳定的正平衡点):当初始感染频率高于此阈值时,Wolbachia能够稳定建立在蚊群中;当初始感染频率低于此阈值时,Wolbachia将从蚊群中消失.本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研究Wolbachia在蚊群中感染频率的动力学,这些工作涵盖了Caspari和Fine等人建立的模型.首先,利用差分方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对离散模型的Wolbachia感染增强域(感染频率逐代递增的区域)和衰减域(感染频率逐代递减的区域)进行了完整的刻画;其次,对于感染频率趋于0的衰减域,考虑额外释放Wolbachia蚊子以提高Wolbachia稳定建立在蚊群中的可能性,并在释放量相同的前提下比较同时释放Wolbachia雌蚊和雄蚊、只释放Wolbachia雌蚊与只释放Wolbachia雄蚊这三种释放策略的效果,为寻求最优释放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最后,基于周期脉冲释放的实际情形,针对Wolbachia感染频率构建了离散周期切换模型,并讨论周期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课题的生物背景及现有的数学建模工作.首先,简单介绍了登革热疫情的现况,概括了登革热的传统防控方法及其不足之处.然后,引出了基于Wolbachia的登革热防控新方法,并叙述了这种方法的发展历程.最后,综述了现有关于Wolbachia在实验室蚊群中感染频率动力学的离散模型.第二章建立了一个基于实验室蚊群的离散模型,首次提出了离散模型的Wolbachia感染增强域和衰减域的概念,并根据母系传播泄漏率、CI强度和繁殖力成本对Wolbachia感染增强域和衰减域进行了完整的刻画.对于Wolbachia感染增强域或感染频率不趋于零的Wolbachia感染衰减域,Wolbachia能够稳定建立在蚊群中,这时无需考虑额外释放Wolbachia蚊子.但对于感染频率趋于零的衰减域,Wolbachia最终会从蚊群中消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考虑额外释放Wolbachia蚊子,使得感染频率经过若干代后能够超过感染频率阈值,并落在Wolbachia感染增强域内.第三章是在感染频率趋于零的衰减域的基础上,研究额外释放Wolbachia蚊子是如何影响Wolbachia在蚊群中稳定建立的.引入额外释放Wolbachia蚊子的概念后,对应地有同时释放Wolbachia雌蚊和雄蚊、只释放Wolbachia雌蚊与只释放Wolbachia雄蚊三种释放策略.本章在释放量相等且保证Wolbachia能够在蚊群中稳定建立的前提下,比较这三种释放策略的效果.理论结果表明在三种释放策略中,前两种释放策略的效果都比第三种释放策略的效果好.对于前两种释放策略,前一种释放策略的效果有可能总比后一种释放策略的效果差;也有可能前一种释放策略在前几代的效果比后一种释放策略的效果好,之后各代中后一种释放策略的效果比前一种释放策略的效果好.第四章考虑到Wolbachia蚊子是周期脉冲释放的,假设Wolbachia雄蚊在前代额外释放,在(+1)代到第代之间停止释放.在不完全CI和不完全母系传播的假设下,建立关于Wolbachia在蚊群中感染频率的离散切换模型,以研究额外释放Wolbachia雄蚊对Wolbachia在蚊群中稳定建立的影响.本章主要研究=1和=2的情形,分别得到了保证存在唯一一个和恰好存在两个2-周期解的充分条件,并分析了每一个2-周期解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梁氏苗画是湘西苗画的代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氏苗画题材丰富,技艺精巧,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梁氏苗画的发展是湘西苗画发展的缩影,从梁氏苗画可以看到湘西苗画传承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在传承中,湘西苗画存在传承和创新边界模糊的问题,湘西苗画传承人群体量较小、传承中具有个体性、等级性和特殊性,相关人员对湘西苗画空间认识模糊、保护不够,外力介入较多也造成湘西苗画传承的阻力。同时在湘西苗画发
婚礼仪式作为人生重要的过渡礼仪,能让参加仪式的人拥有身份认同,男女主角在婚礼中与过去的角色分离加入到新的环境中,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在土家族婚姻文化中,土家族女性通过“哭嫁”这个仪式作为女性青春期和结婚之间的阙限中期,她们在“哭嫁”这个通过仪式以后,才真正进入到全新的人生阶段。“哭嫁”作为婚礼仪式的一部分,是对土家族社会生活形态的直观反映,也为新娘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提供了通道,更是土家族女性群体仪式
“巴岱”(bax deib)做为古代苗族祭祀、习俗和其余社会仪式的专业执仪者,不仅是苗族主流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方面之一,其所传承、主导、影响的苗族文化被称为巴岱文化。巴岱文化产生于苗族人民对生产生活的表达和精神世界的实践,是湘西苗族民间信仰的象征。以巴岱为载体,拥有多种表达方式的“巴岱文化”是湘西苗族信仰的重要构成部分,属于精神文化信仰范畴。虽然巴岱文
贵阳市高坡苗乡的竹编制品,自“改土归流”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特色产品,对于当地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以竹编制品为基础的竹编产业,不仅满足了当地对竹编制品的需求,同时也为高坡苗族的百姓带来了实际的收益,还兼收生态维护的效益。本文从生态民族学的角度出发,以高坡乡云顶村为主要田野点,并参考周边平寨村、摆龙村等村寨,运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生态民族学作为理论基础,对高坡苗族
龙山县内溪乡民间吹打乐是湘西土家族民间器乐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内溪乡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这种民间音乐艺术得以延续和传承。目前,内溪乡的14个行政村有9支吹打乐队,100余名乐手,使吹打乐成了龙山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本文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介绍了内溪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解释了内溪乡民间吹打乐的乐队编制和乐器形制、班堂组织和流派、演奏技法等文化符号;分析了其在仪
芭排是苗语,也被称为“道排”,是苗族的一种传统民俗织锦工艺品。在苗语中“芭排”即“花铺盖”,汉语俗称“牛肚被面”,以断色挖花工艺、色彩绚丽和图纹井然生动而闻名,所以被视为丹青镇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工艺品之一。随着“遗产化”浪潮一波又一波的袭来,湘西苗锦芭排的生存语境从相对封闭的语境向开放性的现代语境转变,面对这一变化湘西苗锦芭排该如何立足其中,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大
本研究以恩施市黄连溪村的茶叶生产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整理、参与观察、访谈记录等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以文化适应理论对黄连溪村的茶业生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黄连溪村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以及独特的茶文化表达形式,从游耕生计、农耕生计直到以茶为支柱的茶业生计,茶业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山地走到平地、从旱地走到稻田,茶叶生产随着主要生计方式的不同而不同。随着工业化思想的逐渐发展,黄连溪村茶业生计以现代科学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乃国家及民族发展之本,兴荣相辅,文化的繁荣发展带动着民族的富强。纵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知非物质文化在其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应当及时得到保护、传承与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能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和最具有活力的因子,如何在高校中进行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走深走实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湘鄂渝黔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文化资源,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现今社会中具有非常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近年来,有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讨论与研究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校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传承保护途径。为了把握湘西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指出,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努力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提高学生体质条件与保健意识,帮助残疾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然而,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总体情况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偏远地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问题突出,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