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家扶贫战略中太行山片区扶贫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邢台前南峪村以林果经济为基础,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形成了林果经济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扶贫发展模式。深入探究其发展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影响林果经济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的制约因素,对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扶贫开发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实地探究前南峪村的发展轨迹,考量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分析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扶贫开发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为总结提升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村级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范式。其次,基于农户和关键人物两个角度分析影响林果经济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农户角度,选取邢台前南峪村132个农户作为访谈样本,从村民投入产出、生态旅游业投入产出、林果经济投入产出三个方面来分析;关键人物角度,选取部分景区和村集体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关键人物访谈对象,从生产要素的硬投入和政策管理等软投入两方面来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广义投入产出模型,对访谈数据结合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依据领导归因理论,前南峪协调发展中核心领导人的素质、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对前南峪协调发展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2、分析前南峪协调发展模式,影响经济协调性主要指标依影响程度大小,分别是管理机制(显著性赋值为0.0971),生产资料配置(显著性赋值为0.0962),基础设施建设等。而经济协调性影响程度大小的主要指标是通过林果业与生态旅游业投入产出分析测算得来,影响生态协调性主要指标依影响程度大小,分别是科学治山改善前南峪生态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其权重值都较高,对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都较大。3、太行山片区扶贫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投入原则,要以经济产出为基础支撑,改善生态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