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以来,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愈演愈烈,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银行间拆借市场凭借其资金融通的便利作用,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但同时也成为金融系统性风险发生的重要传播渠道。近年来,网络科学理论逐步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领域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是基于多种外生网络对风险传染进行研究,即事先人为地设定银行节点间的拆借关系,但这种静态网络结构并不能反映真实的银行网络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真实的银行网络结构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流动性资金的需求通过拆借选择机制形成的,是一种内生的、动态的形成过程。而国内基于这种内生网络下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较为缺乏,且偏好选择机制大多根据流动性资产的大小或同业拆借利率大小等单一偏好策略建模,缺少不同偏好拆借策略的对比研究。
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及不足,本文首先构建了两种不同的内生拆借网络模型:随机拆借和偏好拆借模型,对比研究这两种不同内生网络下系统稳定性的差异,然后进一步对偏好拆借模型中的不同偏好选择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来讲,首先利用 Matlab 实现了资产负债表动态演化模型以及内生的随机拆借模型和偏好拆借模型;之后对不同内生机制下的网络结构、网络密度和出入度三个方面进行仿真对比,并研究了不同网络结构参数变化及银行主体行为参数变化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规律,探索其深层的经济意义;最后,针对不同的偏好拆借选择策略:高流动性策略、低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策略以及混合策略,从累积入度分布、度中心性以及平均最短路径三个网络结构统计特征方面对比研究不同偏好策略形成的不同拆借网络,并且通过计算三种策略下的杠杆、坏账和累计违约数量分析银行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偏好拆借形成的多中心网络结构比随机拆借网络更稳定,可以更好地抵御系统性风险,并且当银行规模增大、所有者权益比重增大、存款准备金率增大时会降低系统性风险;当投资比重增加、存款波动增加时会加重系统性风险;异质银行系统比同质银行系统稳定。对于不同偏好拆借策略,拆借转移强度较小时网络呈现小世界特征,而拆借转移强度较大时网络呈现无标度特征;同时高流动性策略相对更加稳定,在杠杆、坏账和累积违约数量方面均低于其他两种策略,但当拆借转移强度逐渐上升时,该种策略的优势逐渐削弱。本文研究结果为内生拆借机制下网络结构的动态呈现及系统性风险的表现提供了参考,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防范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及不足,本文首先构建了两种不同的内生拆借网络模型:随机拆借和偏好拆借模型,对比研究这两种不同内生网络下系统稳定性的差异,然后进一步对偏好拆借模型中的不同偏好选择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来讲,首先利用 Matlab 实现了资产负债表动态演化模型以及内生的随机拆借模型和偏好拆借模型;之后对不同内生机制下的网络结构、网络密度和出入度三个方面进行仿真对比,并研究了不同网络结构参数变化及银行主体行为参数变化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规律,探索其深层的经济意义;最后,针对不同的偏好拆借选择策略:高流动性策略、低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策略以及混合策略,从累积入度分布、度中心性以及平均最短路径三个网络结构统计特征方面对比研究不同偏好策略形成的不同拆借网络,并且通过计算三种策略下的杠杆、坏账和累计违约数量分析银行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偏好拆借形成的多中心网络结构比随机拆借网络更稳定,可以更好地抵御系统性风险,并且当银行规模增大、所有者权益比重增大、存款准备金率增大时会降低系统性风险;当投资比重增加、存款波动增加时会加重系统性风险;异质银行系统比同质银行系统稳定。对于不同偏好拆借策略,拆借转移强度较小时网络呈现小世界特征,而拆借转移强度较大时网络呈现无标度特征;同时高流动性策略相对更加稳定,在杠杆、坏账和累积违约数量方面均低于其他两种策略,但当拆借转移强度逐渐上升时,该种策略的优势逐渐削弱。本文研究结果为内生拆借机制下网络结构的动态呈现及系统性风险的表现提供了参考,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防范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