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隙对于促进森林天然更新具有重要作用。间伐对林隙特征的影响,以及天然更新特征对林隙和皆伐年限响应的研究,对于揭示采伐干扰对森林更新的作用机制,从而优化经营措施,实现人工纯林的近自然经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泉县40年生、50年生油松人工纯林,皆伐后2年、5年和8年的油松人工纯林皆伐迹地为研究对象,在2011-2013年标准地和样线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点格局和地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对间伐对林隙特征的影响、林隙和皆伐年限对更新数量特征、年龄特征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林隙、皆伐年限与枯落物、草本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0和50年生林分实施间伐后,林隙的线密度无变化,CG(林冠空隙)和EG(扩展林隙)开敞度的分布范围扩大,林隙更接近圆形,平均边界木数量增加10.0%和3.0%。实施间伐后40年生林分内CG和EG平均面积增加10.19%和19.84%,CG和EG面积比例增加35.24%和24.29%;50年生林分内CG和EG平均面积增加85.51%和50.23%,CG和EG面积比例增加65.59%和22.95%。(2)40年生林分内,更新树种只有油松,50年生林分内和皆伐迹地内油松数量比例均在90%以上。在40年和50年生林冠下更新密度从4.90/m2下降到2.03/m2;平均高度和基径从26.04cm和4.33mm增加到29.79cm和4.98mm,平均年龄从5.47下降到4.94。皆伐后随时间延长更新密度递减,从2.10/m2下降到0.72/m2;平均高度、基径和年龄递增,从82.03cm、21.71mm和5.85增加到159.23cm、37.52mm和7.06。各样地内高度和基径分布都为单峰型。在40和50年生林分内,林隙提高了更新密度,且更新密度分别与林隙面积正相关和负相关;小林隙内适合幼苗生长,大林隙内适合幼树生长。林隙对更新个体的高度、基径和年龄影响有限。(3)40和50年生林分内和皆伐迹地内油松的年龄结构都呈单峰型。40年生、50年生和皆伐迹地内更新群落分别主要由3-7年生、2-7年生和4-8年生个体组成。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失调,3年生以下的幼苗数量严重不足,平均寿命短,一般第8年时出现死亡高峰。存活曲线多接近Deevey Ⅱ型。(4)40和50年生林分内,林冠下更新种群都为聚集分布,皆伐后更新种群都为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大尺度上随机分布;油松幼苗和幼树、冠层木与更新层始终空间不相关。在40年生林分内,林隙内随林隙面积增加,更新群落由随机分布变为在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大尺度上随机分布;林隙降低了聚集强度。在50年生林分内,林隙内都为随机分布,随林隙面积增加聚集强度峰值对应的尺度变大。(5)40年生林分内,在10-15m2林隙内枯落物密度比林冠下提高21.28%,其余林隙内比林冠下减少33.02%-35.42%。枯落物厚度和有效拦蓄率在15m2-20m2林隙内比林冠下分别降低21.12%和16.60%,其余林隙内与林冠下差异不大。草本生物量密度在林隙内与林冠下基本一致。在50年生林分内,林隙内枯落物密度比林冠下提高16.95%-65.61%。林隙对枯落物厚度影响不显著。林隙内枯落物有效拦蓄率较林冠下下降15.73%-27.91%。林隙内草本生物量密度比林冠下提高18.18%-32.36%。40和50年生林分内,枯落物密度、厚度和草本生物量密度对更新密度影响很小。皆伐后2年到8年,枯落物的密度和厚度增加29.57%和51.64%;有效拦蓄率和草本生物量密度下降34.71%和19.61%;趋势有利于幼苗定居与生长。林隙和皆伐年限影响了枯落物特征和草本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异质性。(6)实施主伐后该林地未来将形成油松复层异龄林,林分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异质性增强,但仍然存在树种单一的问题。因此在缺乏其他树种种源的现状下,应考虑通过人工引进其他树种,增加树种多样性逐步营建复层异龄混交林。有必要在不同林龄的人工油松林内,制造面积更大的林隙或皆伐带,探索伐前更新的最适生境和最有效的人工干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