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列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依据,对《老人与海》的两个译本(张爱玲,1954;海观,1956)进行对比研究。张爱玲是中译《老人与海》的第一人,其译本首次出现在香港。海观的译本是继张爱玲之后首个在大陆出版的译本。 本文通过比较两个译本之间的差异,找出形成差异的原因,并从社会文化因素方面分析其对译本产生的影响,即意识形态和诗学对于译本的影响。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文化和翻译关系的认识,同时对于翻译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以及描述性研究法对译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张爱玲和海观的译本差异可以从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找出原因,因此作者主要分析这两个因素对译本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造成译者改写译本的。首先,在意识形态方面,五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刚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学和翻译采取保守的态度。而香港则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文学和翻译采取开放的态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翻译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海观避免翻译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通过改写减少宗教内容的引进。对于道德词汇的翻译采用委婉语或改写为含褒义的词汇;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采用加注的方式以减少错译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批判;对于小说角色名称的翻译则选取具有现实代表性的词汇,这些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受到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张爱玲的译本对于这些方面的翻译则更为灵活,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其次,在诗学方面,五十年代的大陆文学,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文学服务于政治。社会上流行现实主义作品,作品的题材趋于一致,内容强调倡导社会主义的积极方面,语言较为保守。而同时期的香港文学则趋于多元化,流行浪漫主义作品,并开放的接受西方文学,语言形式多样化。正是由于受这些诗学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张爱玲译本塑造了老人“温和”的形象,语言形式偏向浪漫主义色彩,而海观译本则塑造了老人“硬汉”的形象并且语言形式也更为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