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病因尚不清楚,肠固有性免疫功能紊乱是病因之一。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固有性及适应性免疫两类,通过PAMPs及DAMPs两种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发挥作用。研究表明线粒体DNA(mtDNA)作为DAMPs之一,通过识别炎性细胞胞内及胞外TLR受体发挥炎症促进作用。血小板作为mtDNA重要来源,参与IBD患者高凝状态机制,同时作为免疫细胞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处于激活状态血小板能够释放大量mtDNA。炎症性肠病患者是否通过血小板释放mtDNA促进肠道粘膜损伤,以及mtDNA是否与IBD患者中炎症细胞因子有一定相关,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检测IBD患者血浆及血小板mtDNA水平变化以及比较血浆mtDNA与炎症细胞因子有无关联,探讨IBD患者血小板线粒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临床确诊为IBD的患者67例,其中CD(Crohn’s disease)患者34例,UC(Ulcerative colitics)组患者33例,收集临床资料;纳入近期经体检均正常,近1月无胃肠道症状的16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血小板以及血浆中mtDNA的拷贝数进行定量。以16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血小板mtDNA(ND1基因)拷贝数在IBD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的改变,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IL-1、IL-6、TNF-α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C和CD患者血小板mtD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Z=-5.628、-6.851]。UC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E1(直肠型)低于E2(左半结肠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P<0.05),其他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CD患者轻度、中度、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疾病部位及疾病行为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IBD患者中血小板mtD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DAI评分有一定相关性(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C和CD患者血浆mtD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Z=-5.628、-6.284,P均<0.01))。UC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E1(直肠型)低于E3(广泛结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09),其他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CD患者轻度、中度、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L1(回肠末端型)组低于L3(回结肠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4),其他不同疾病部位及疾病行为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IBD患者中血浆mtD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DAI评分有一定相关性(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患者中血浆mtDNA水平增加,分别与IL-1、IL-6、TNF-α成正相关(r=0.783、r=0.678、r=0.824,P<0.05)。CD患者中血浆mtDNA水平增加,分别与IL-1、IL-6、TNF-α成正相关(r=0.540、r=0.599、r=0.582,P<0.05)。结论血小板作为IBD患者mtDNA的重要来源,可能在肠道炎症过程中释放入血浆中,以DAMPs方式发挥促炎作用。